• “消库存”是怎样成为一门大生意的?如何做好“销库存”这门生意?

    “消库存”是怎样成为一门大生意的?如何做好“销库存”这门生意?

    当有越来越多海外品牌找到冷静希望寻求合作,她才真正切身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整个商业生态的变化正“暗流涌动”。

    冷静是爱库存的联合创始人,她和创始人王敏在2017年9月正式创办了这个电商平台。平台最早的业务聚焦于协助服装品牌清理库存,而消库存的方式看起来简单直接——平台方吸引了大量的代购,也就是俗称的“小b”;而每位代购又对应着不少C端消费者,早期的S2b2C的模式就这样搭建起来。对于那些亟待清理库存积压的品牌而言,这个庞大且严密的销货网络就成为了“高效”的代名词。

    爱库存联合创始人 冷静

    海外品牌商家主动伸出寻求合作的橄榄枝,原因无他,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影响全球服装品牌的线下经销渠道。对于国外品牌而言,这种严寒更加难捱:一方面,海外的疫情发展情况还未见“拐点”的迹象,这令库存积压情况何时能够改善仍不明朗;另一方面,海外服装品牌的线上电商发展与国内仍有差距。

    外部环境开始驱动部分海外品牌与国内服装电商携手,爱库存便是选项之一。对于冷静来说,疫情成为了检验爱库存商业模式的“大考”,即便这个平台成立的时间还不足三年。数据显示情况良好——根据4月1日官方公布的数据,爱库存平台的新增用户(店主)数量在疫情期间环比增长120%,而人均订单金额同比增加幅度则高达243%。

    疫情导致品牌库存开始积压,但这一危机反而又凸显了爱库存平台携手150万店主快速消库存和回款的优势。从各项数据展现出的趋势中不难看见,这一阶段的爱库存已经步入快速增长的轨道之中。

    三年时间,从17到2000+

    快速增长,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团队规模数量。

    身为钟鼎资本的合伙人,孙艳华对此体会深刻。2018年1月,离爱库存APP上线仅过去三个月,钟鼎资本领投了对这家公司进行的1亿元A轮融资;仅仅过了半年时间,爱库存又再次获得5.8亿元的B轮融资,资本方中又再次出现钟鼎的身影。

    “我两年半前第一次见他们的时候,整个团队还只有17个人;而到现在,团队人员规模已经扩张到了1400多人”,孙艳华在采访中对36氪说道。初始团队规模不大,最终吸引孙艳华注资的原因是两位创始人本身的从业经历、性格特质和库存这个品类的巨大机会。

    亲身参与过服装零售的从业者,无不慨叹于这个行业超出表象之外的复杂性。看起来,它完成的不过是服装的生产、物流直至最终销售;但实际上,潜隐在表层之下的是牵涉利益主体众多的供应链以及日趋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创始人王敏和联合创始人冷静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超过十年,丰富的经验成为平台有望成功运营的保障

    “从线下卖库存服装的小店起步,一步步演变到今天,源于他们清晰地看到这个行业的本质”,孙艳华说。孙艳华坦言自己是个不喜欢“大词儿”的投资人,他认为商业逻辑在很多时候仅仅使用通俗的语句或比喻就能说透。

    冷静提到发生在身边的两件事情让她看到了“去库存”这类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第一件是有一家海外美妆品牌曾经四处搜寻可靠渠道,希望能够快速清理150万支积压的库存产品。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类似的“消库存”途径,最终无奈只能选择以5毛钱每支的价格付费销毁,在库存这个环节直接增加了75万的额外成本;

    另一件是一家瑞士的巧克力品牌在退出中国市场时遇到同样的问题,而在考虑捐赠时又担心可能衍生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没能成行。最终大量的库存产品既没有帮助企业回款,又未能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

    这两件事情给了冷静很大的触动,也让她看到了围绕库存可能拓展出的庞大商业空间。刚好,当时日渐活跃的代购为她提供了在线上建立销售网络的机会。“最初人们的关注点都放在海外代购上,但当时实际上也有很多代购是从一二线城市向下线城市带货的。因为下线城市许多品牌很难下沉下去,且渠道成本很高,效率很低,最终端的卖家要承担库存和房租以及人员工资等各项成本,最终销售价格并不便宜”,她说。

    就这样,冷静发现了原有服装生态的痛点以及解决这些痛点的方案,一个通过代购向庞大市场销售库存商品的平台一举搭建起来。在APP正式上线前的试运行阶段,爱库存首个单月销售额只有50万;而到了去年,月销早已过十亿元。

    为了支持生意规模的快速扩增,爱库存到今年年底的团队人员数量预计将增加到2000多人的规模。如果考虑到今年外部形势的严峻,这一决策本身无疑展现了冷静对公司业务发展的信心。

    从17到2000多,爱库存的大幅变化只用了短短三年。

    疫情之下,重新思考“资产”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让爱库存意外拥有了不少新增的合作伙伴。除了货品积压严重的海外品牌,原本主要做外贸的国内厂商以及在保税仓中有货品的企业都开始成为爱库存的服务对象——根据此前界面新闻的报道,有沿海主做OEM代工的纺织集团预估,今年1至3月的出口金额只能达到去年同期的一半。

    冷静提到,部分从保税仓向平台发出的合作需求来得非常急。因为有些产品有保质期限,例如奶粉和零食等等,这意味着企业亟需找到能够高效完成“去库存”作业的销售网络。这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快速回款、缓解资金压力,这是为了避免承担可能出现的大规模潜在损失。

    除了品牌方的急迫需求,平台店主规模的增长速度同步加快,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可归结至受疫情影响。

    一方面,疫情导致的集体居家隔离,让更多人拥有时间精心选品和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则因为疫情让“兼职”和灵活就业日渐成为刚需,人们开始明白面对风险频发的外部环境,更多元化的收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潜在的家庭财务问题,这促使更多人入驻爱库存这一平台。

    “本质上我们在降低开店门槛”,冷静说。目前,爱库存为店主提供SaaS软件、优质供应链、运营培训、数据赋能等服务。其中,在优质供应链这个环节,每天有上百个品牌的几万SKC(单款单色商品)供店主选择,并且都是具有极致性价比优势的货源。

    严格来讲,当下的爱库存平台已经没有了“代购”这一称谓,取而代之的通称是“店主”。只要人们拥有100多人的微信群,便能快速利用社交关系链开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店铺。店主们日常需要做的,除了扩大C端用户规模和从平台每日新提供的几百个品牌中选择合适的商品销售外,从仓储到物流的其他环节皆由平台方负责。显然,这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了传统代购原本繁琐的工作量。

    但最早,冷静和王敏使用的商业模式并非如此,彼时的代购们仍然需要自己到仓库中完成选品和发货。2017年4月的一天,王敏回到家中笃定地告诉冷静需要上线爱库存APP。在冷静询问原因时,王敏说“因为代购在仓库中太苦了”。

    当天,王敏看见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仓库,“一个背在身上,另一个牵在手中”。因为服装仓库中充满着各种粉尘,一个孩子摸地上可乐喝的样子让王敏心软了。他开始思考如何能让代购们不用来到仓库,正是这个偶然的契机让爱库存形成了当前这种将代购门槛降至最低的商业模式。

    “很多企业开始明白资产其实不只是货,还包括粉丝、数据以及线上销售商品的人这类数字资产”,冷静认为疫情这只黑天鹅正在重塑“数字资产”这个概念的内涵。

    当线下渠道闭店后,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开始拥抱线上并加速数字化进程。例如红蜻蜓就要求线下渠道的导购转战线上成为带货主播,这或许就是冷静口中“资产定义方式转变”的佐证。

    毋庸置疑的是,人在服装等个性化商品的销售网络中开始显现出愈加重要的地位,由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小b店主”所堆叠出来的商业价值也开始变得可观,而这成为了疫情之下爱库存逆势增长的关键缘由。 

    库存之外的想象空间

    投资人孙艳华用“稳健”形容冷静和王敏的创业风格,冷静提到爱库存自创业以来的现金流情况一直比较好,处于盈利状态。两位创始人在2018年之所以进行两轮融资,其实是希望通过融资达成两个目的:一个是通过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方式推进招聘,因为当时业务的快速扩张亟需搭建起更有实力的团队;另一个则是现行储备粮草,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激烈竞争。

     “坦白说,这个生意的门槛不是太高,但想要规模化很困难”,冷静认为持续的运营维护让爱库存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护城河”。在这个赛道中,只有供应链、“小b店主”和企业自身组织能力三端都强,整个业务才能很好地运转起来,而爱库存正在试图构筑起这种良性循环。

    但第一轮混战的落幕并不意味着爱库存可以高枕无忧,随着体量不同的玩家开始入场,后续竞争发展仍然让爱库存不敢掉以轻心。

    从去年开始,一个显见的变化是类似“私域流量”、“社交电商”这类概念开始快速崛起,冷静认为这反映出电商行业发展的土壤正在改变。

    一方面,流量组织形式正在快速变化。她用搜索和推荐间的逻辑演变举例,搜索广告以前之所以强势,是因为人们在搜索前已经建立起了对于商品的认知;但现在,随着商业社会的日趋发达,人们的认知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与商品发展的速率,因此信息流等推荐式广告开始受到欢迎;

    另一方面,则是电商中心化模式正在朝着非中心化转移。随着流量价格的高企,“货不动人动”的成本高昂,想要再建一个类似淘宝这样的中心化电商平台已经变得困难。相反,“人不动货动”的模式在对比之下就变得更为可行,而爱库存就是通过店主沉淀下来的关系链完成了不同货物的销售。

    在有利的发展趋势下,冷静对爱库存今年的发展战略有了一些新的规划。她希望平台销售的商品除了目前占比达八成的服装以外,还能有更多的商品被销售网络输送到全国各地;另外,除了境内业务之外,拓展境内外结合的进出口业务也开始提上日程;最后,将资源开放给站外各类流量主也在规划之内,这些流量主在纯广告营收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将广告位开放给电商卖货就成为了替代选项。

    无论如何,爱库存开始拥有更多的合作伙伴、更多的店主、更多待销售的商品和更大的团队。与此同时,它也拥有了在“消库存”的初心之外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只要是极致性价比的商品,都是我们希望在平台内销售的商品。其实你想想,在生产之后、销售之前的所有商品都是库存”,冷静这样说。库存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而过剩产能、剩余原料事实上也可被划入库存的范围。

    “我们希望爱库存平台能够帮助品牌去库存并回笼资金,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让消费者买到最高性价比的货品,真正实现更多的社会价值”,冷静补充道。(王雷

    库存资讯 632 2022/01/29
    库存 ·
  • 发布新信息图文教程

    发布新信息图文教程

    发布新信息图文教程

     

    库存资讯 5630 2022/01/22
  • 分享《二手世界》几篇读后感精选,欢迎补充!

    分享《二手世界》几篇读后感精选,欢迎补充!

    《二手世界》是一本由亚当·明特(Adam Minter)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手世界》读后感(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孩子大概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没多少感觉,甚至于不知其所以然,大概只是纯粹觉得好念好玩;但往前推上几十年,这样的日常消费生活就是一种常态,甚至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水涨船高,这样的消费观念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永远地抛弃了。

    不仅仅身上穿的衣服如此,就连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不包括低值易耗品在内,特别是像手机这样的生活用品,能上用四五年的都算是很不错的了,更常见的更换频率大致在两到三年间——使用两到三年的手机,其实还远远能够正常使用,至多是稍显落后,却已经从此进入“旧货”的范畴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消费观念已经为更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这些身边的例子数不胜数,正因为东西多少还能使用,所以二手机、二手车之类的市场才得以存在。但这样的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那些“旧货”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流转环节,才进入又一轮使用或者淘汰的环节,却很少有人去追踪一下,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美国记者亚当·明特在他的《二手世界:全球旧货市场调查手记》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和探讨。确实,全球二手市场体量极其庞大,而且已经形成了一条复杂的产业链;围绕着这条产业链的,是全球数以亿计的人——也包括中国在内。直到今天,中国人的身边还存在不少“废品收购网点”,塑料瓶、啤酒瓶、硬纸板、废旧书报是其中常见的“几大件”。除此以外,正如《二手世界:全球旧货市场调查手记》这本书中所显示的那样,全球“旧货”的品种也是极其繁杂。虽然这些“旧货”从它们被出售、捐赠、丢弃之后就和原来的主人没什么关系了,但这些难以被纳入经济统计数据、产业链之外的人们很难感知到它的存在的“旧货”,却依然具有难以想象的“能量”。

    还记得几年前一条让西方世界震惊的新闻吗?2017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这个通知出台的背景则是,从1995年至2016年的20年间,中国的“洋垃圾”年进口量从450万吨增长到4658万吨,涨了近十倍。欧美国家每天产生的“洋垃圾”中,很大一部分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旧货”,但更多的则是名副其实的废品和垃圾。收拾这些“洋垃圾”固然可以回收一部分有用的东西,但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人体健康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中国才非常有必要出手对此进行治理。

    但需要指出的是,“洋垃圾”也仅仅只是全球“二手世界”的一小部分。而《二手世界:全球旧货市场调查手记》这本书所呈现的,就是想要让“二手世界”里的这些旧货,探讨它的产生、流通,直至发挥作用,以及在情感上、经济上、环境上引发的诸多问题。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只有把这个复杂的问题弄明白,才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面对和处置。而且,必须明确的是,这个问题无法回避,视而不见无异于“掩耳盗铃”。

    全球工业化进展已经日新月异,全球“二手世界”也正在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在不断增加,这条产业链正在不断延伸……正确对待,才是正确的办法。换个角度来直面相关的问题,确实会进入一个值得深思的新世界……

    《二手世界》读后感(二):人类一边追赶潮流、使用最新的电子产品,一边怀旧、收藏经典,这可能也是一种“均值回归”

    前阵子刚看完一部韩剧叫《我是遗物整理师》,主人公总能在遗物中发现去世的人与在世的人之间的羁绊连结,每一件看似可以被轻易丢弃的物品,都可能饱含着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

    《二手世界:全球旧物市场调查手记》中一开始也提到有公司受托帮忙清理去世的人的遗物,但这里就不像韩剧中那么温情了,似乎那触目皆是的物品,在人族眼中不过满目疮痍,是过度消费或囤积病导致的灾难现场。

    开端的笔触似乎奠定了呼吁读者们要理性消费的基调,许多人走到生命尽头,是应付不来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

    如果问我是否清楚丢弃的东西何去何从,我能想到的大概就是填埋、焚烧,更好的归宿是被循环利用,或被做成旨在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艺术品。

    不管是否经历过二手交易,相信大家对二手交易的形式并不陌生。不在于物品全新与否,买家将自己的物品转手即为二手交易(二手交易是消费者将购买于企业或代理商、零售商后使用一段时间,或者未使用过的商品,作为一种新的商品再进行交易流通的行为。——百度百科)。

    对零零散散的交易虽不生疏,但一旦涉及到书中提到的庞大的、需出入口的、形成规模化的二手市场,估摸着也是大多数人的盲区了。

    作者亚当·明特花了4年时间,横跨五洲四洋,向我们呈现他所了解到的二手世界。不管他由此延伸的推断或观点我们是否同意,至少这本书展现出来的诸如二手公司的运营模式、货架上物品的更新频率、工作人员对回收的商品定价方式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二手市场发展的障碍并非只有质量危机,反全球化也会阻碍物品的重复利用,但是二手交易中最严重的贸易壁垒不是关税和禁令。实际上,偏见才是最棘手的障碍。

    作者认为,阻碍二手市场的发展有多种因素,其中一点是牺牲质以成就量。我举一个书外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据说3M刚刚发明的便利贴是可以循环往复多次使用也不失其粘度的,但质量太好了,销量就会下降,于是3M便通过调试,让便利贴只能粘上两三次。

    东西质量下降,几次使用后就会变质,便难以在二手市场流通。而即便是质量不错的物品,商家可能会通过设置门槛,例如昂贵的修缮费用以及日益增长的修复难度,让更多人宁愿花钱买全新的产品,例如苹果手机。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商业行为的不满,认为消费者不该轻易忍受质量的下降,但作者也承认,大势所趋,小群体是无能为力的。

    另外的阻碍因素则包括贸易保护、关税、禁令,以及人对二手产品的偏见等,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随着经济发展,产品因工业化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变得物美价廉;商家根据人们追赶潮流的心理,对物品的耐用度作出调整并降低价格;与此同时人们变得富裕,购买一手产品的比例随之上升,这些行为在我看来都是合乎理性、无可厚非的。

    依个人所见,这本书想改变人们对二手市场的偏见,让更多人关注到二手世界,最站得住脚跟的理由还是环保与情感两个方面。

    首先是环保。

    回收生意就是要不断从别人觉得没有价值的东西中寻找价值。

    工业发展带来的益处有目共睹,但其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环保一直是一项重要的议题,我们中国也在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而二手市场交易可以提高商品利用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物尽其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生产。

    故而二手世界是对环境友好的。

    而第二点,情感。情感是很微妙的,它能解释很多行为。

    有时是在自己眼中还有价值的物品,因各种原因自己无法保留,便希望能在别人那里得到一席之地,不被丢弃就好像物品中的灵魂还能够得到释放。因为对于一些人来说,一桌一凳都有其生命与灵魂。

    另外一种是我身边发生的实例。朋友在旧书店淘喜欢的作者的二手书时,发现书的扉页有作者的亲笔题词,也有朋友在书里发现原主人寄言的明信片,这些都是人生妙不可言的体验与缘分。

    除了二手市场,更新潮的说法还有中古市场、vintage,但其指向的多是奢侈品、高端产品。我也不确定这些改头换面的说法,是不是也暗含了对“二手市场”的偏见。

    总体而言,亚当·明特这本调查手记写得非常平易近人,记叙着对二手世界见闻的同时,环境、氛围都不是局外之物,对二手市场工作人员的细节也都一一说明,例如谁用着最新款的手机,开着哪辆不错的车……

    在这些描绘中,有时呈顺承,有时是对比。人类一边追赶潮流、使用最新的电子产品,一边怀旧、收藏经典,这可能也是一种“均值回归”吧。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斜体加粗文字是引用书中原文

    《二手世界》读后感(三):二手世界的一手调查

    二十一世纪,正在见证资源分配的进一步不均,不论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一边是消费社会,每个消费者都会大量购买有用的还有更多只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然后就没有意义的商品,在中国,双十一的包裹堆满了每个快递站,不知道其中有多少在一年之后还会停留在原本的购买者手中继续发挥作用,而不是被扔到垃圾堆里或者深埋在家中的某个箱子底部慢慢被遗忘。美国消费能力比中国更强,于是也会产生更多这样的物品,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美国人的住房更大,可以堆下更多的闲杂用品。

    但是问题出现了,这些物品最后都去了哪里?假设一件服装,从棉花种植到织布到染色到设计到剪裁到缝纫到销售到运输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然后穿了一次不满意就扔在一边,堆积到了某一个时间之后被扔进垃圾箱然后与其他垃圾一起烧成灰,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它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从资源的角度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而这种浪费也同样反应到经济性之上。于是出现了一个我们熟悉与陌生的新市场,二手货的全球市场。而这本书,就是在为我们揭示这个市场是如何运行的。或许,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答案,我们扔到衣物回收箱之中的服装,最终可能去向何处,我们买给回收商的家电,最终又是如何被重新利用。或许随着消费需求的提升与生产资源的受限,我们会更加熟悉一个二手的世界。

    在美国,有一种专门的服务行业,叫做空巢处理公司。对于一个人,尤其一个老人而言,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回忆,这种回忆寄托在各种物件之上,为其附加了极高的情感价值。对于拥有的每一件物品,都是伴随着老人一同逐渐衰老,老人成为了房子的一部分,房子中的每一个物件也就成为了老人的一部分。于是东西越堆越多,每一个都不舍得抛弃。但是一旦老人故去,剩下的物品就需要处理。对于子女而言,他们早已经离开父母过上自己的生活,有了属于自己的感情寄托与回忆,那些对于老人有着深刻感情的物件,对于子女而言只是一些老旧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的物品,于是他们会将处理老房子的工作交给空巢处理公司。这里的专业人士会整理房子并且将其中的物品分类,一些有着收藏价值的物品将会放到二手店销售,一些依旧有使用价值但是不值钱的物品送给慈善机构,旧电器送往电器回收公司,可再生物品比如纸张送往再生物品回收公司,剩余的物品作为垃圾处理。对于空巢处理公司而言,他们是不带有感情因素的,一份老人保留了几十年的信件,对于他们而言只不过是一张需要回收处理的纸张,其价值甚至还比不上信封上的邮票。不过对于老人而言,当他们故去之后,这些带有沉重情感寄托的物品随着他们一同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也未必不是一个最好的归宿。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闲置物品,完全是拜工业化社会所赐。在过去的社会之中,物资非常紧缺,一件衣服,是母亲亲手缝制,即便破损了,也会小心修补,实在修补不了,还会当作抹布使用,任何一点物品都需要将其价值发挥到极致。但是在工业社会则完全不同,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特征之一就是带来了大批廉价的同质化的商品,一个人可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母亲亲手编织的毛衣,但是不太可能对一件普通的越南生产的连衣裙有什么感情。这些商品的购买可能来自一时冲动,然后就此打入冷宫。在各个家庭之中闲置物品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他们可能的最好去处就是那些物资依旧紧缺的地区,但是绝大多数物品并没有良好的转售渠道。

    也有人在努力建立这种渠道,起点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终点是东南亚、非洲等不发达国家。不过到那里的销售并不容易,因为那里的人更加愿意接受廉价的物品,二手商品虽然收购价格较低,但是回收、清理、运输的费用并不低,相对于大工业生产的标准用品,其实二手商品并不占有很大的价格优势。固然可以将一些被废弃的物品当作二手商品贩卖,但是那已经不是二手世界的范围,而是道德世界需要考量的问题的。

    在二手商品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书。现代印刷术给人带来的一个巨大便利就是大量的图书,但是多数图书的一个特征是有阅读价值,缺乏收藏价值,而且非常占地。对于那些看过一遍已经完成了其使命的书籍(比如日本流行的漫画书),二手书店可能就是其归宿。不过日本最大的二手图书回收公司BOOKOFF(其经营范围不止二手图书)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天需要处理20本旧书,那么可以坐下来细细品读每一本书的价值并且考虑如何将它送到最合适的人的手中,但是如果一天要处理上千本书,那么效率就变成最重要的事物了。漫画书是最先被清理的对象,被送到这里的二手漫画书(很多来自清理公司)的目的地就是纸张回收,至于其他图书,首先检查书籍的状况,如果还算良好就扫码然后由系统决定其价值,是放上书架还是重回纸浆,对于很多作者与出版社而言,他们作品最终的结果就是成为别人作品的原材料。随着电子图书的出现与逐渐普及,这方面的业务需求或许会开始逐渐收缩,因为阅读纸质书籍已经逐渐要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了。

    并非所有二手商品都来自清理或者典当,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捐赠。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或许在某一天收拾屋子的时候,突然对于满屋子的旧物品开始感到厌倦,直接扔了感到可惜,请人清理花费太大,卖给二手店又没有什么价值,这个时候最好的归宿就是捐赠出去,美国有一家非常成功的企业专门接受这种捐赠,他们几乎接受所有的物品,然后将其分类并且赋予其最合适的新使命,而且可以从中获利。而对于这些物品的原本拥有者而言,也算是快速的解决了清理房屋闲置物品的麻烦。

    但是这种捐赠如何处理就成为了一个新问题。如果完全依靠政府,可以想象情况之混乱与低效,如果完全交给商业公司,可以想象商业利益的驱动会毁掉慈善捐赠的本意最后让那些捐赠者放弃这个渠道。美国的Goodwill公司就是身居其中的一个良好尝试。它最早来自教会组织,积累了足够的声誉,当进入独立运营模式之后,依旧坚持其慈善的初衷,将大部分收益返还社会并且支持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它运营的方式是将捐赠的物品分类处理,比如服装分为废弃物、廉价品与精品,一件廉价衬衫售价3美金,一件精品服装售价50美金,分拣与定价员对于服装品质、市场价格、当地社区生活水平有着充分的认知,因此可以快速的给出合理的定价与分类,而作为销售者,当到这些二手店购物的时候,一方面可以相信商家的善意与专业,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得到实惠,从而形成良性的市场环境。这种良性的市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缺乏这种环境,那么客户就总是会怀疑商家试图以次充好的欺骗,而商家总是担心客户占商家的便宜,过高的交易成本会摧毁这种完全建立在互相信任基础上的市场。

    无论是Goodwill,还是BOOKOFF,都在努力改变二手世界的面貌。对于他们而言,二手商品不是只能依靠低价来吸引穷人的劣质商品,他们与其他企业一样也是在生产商品,区别在于他们生产的原材料是二手货。BOOKOFF甚至开发出了一款机器,可以将旧书翻新。二手商品店不再是阴暗的散发着霉味的地方,那里有宽敞整洁的店面,面带微笑的店员,排列整齐状态良好的商品,清晰可见的一目了然的标签,而其上的商品会常换常新(一个遗憾就是一件商品如果长时间无法售出,那么就只能废弃),甚或为了弥补一些商品的缺乏,商店还会提供一些新商品供选择,在其中购物与任何一家超市或者书店并无区别,购买这里的商品也不会让人感觉到社会地位的下降或者吝啬只想占点小便宜。二手世界的悄然改变也在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习惯,BOOKOFF收购回来的二手书越来越整洁,因为它们原本的主人已经认识到其中的价值。

    二手商品的一个重要市场是全球贸易,在过去,来自日本的二手电器非常受到东南亚的欢迎,但是这种局面正在被改变,来自中国的大量廉价电器充斥在市场之中,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二手服装市场。曾经来自欧美的二手服装的主要出口地是非洲,这些二手服装被粗粗打包用集装箱运往非洲,然后在那里分拣销售,其贸易量甚至引发了当地的抗议,认为这些进口的二手服装影响了本地的纺织业。不过它们对此的担忧很快过去,因为新的影响来自中国的大量一手服装。作为将市场做到极致的企业,中国的服装工厂精确的掌握成本与市场需求,如果市场需要的是只能穿几次的大量廉价服装,那么就能生产出这样的服装,其价格经常低于来自欧美的二手服装,当一个消费者需要在一件5美金的一手衬衣(面料有些薄)与5美金的二手衬衣(衣角有些旧)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前者,因为大工业生产的廉价商品甚至已经影响到了非洲市场,在这里服装不再是耐用消费品,而是一种廉价了可以随时抛弃的消耗品。

    奇特的是,这种快时尚服装行业的兴起,还影响了另外一个行业,纸巾行业。这背后是全球化消费品的一个奇特逻辑。在过去,抹布的重要原材料是废旧服装,抹布的应用范围广泛,从工业到服务业到家庭,最好的抹布原材料是棉布,吸水性好同时不起静电,而化纤原料是不受欢迎的。但是快时尚服装为了节约成本,几乎不可能使用纯棉(即便标签上可能这么写),结果就是抹布企业回收的服装很多掺杂了大量化纤布料,而由于成本控制的原因,更多使用者也接受了更加廉价但是质量更差的抹布,这为纸巾市场带来了机会,因为纸巾可以提供相对抹布更好的吸水性与使用体验,或许价格略高。全球化创造了另外一个奇特的循环,一件南亚生产的服装,出口到了美国,美国人穿过后将它捐给旧货商,在这些二手服装无法出售之后,旧货商将其出口到印度,印度将其裁剪为抹布原料,然后再一次运回美国的抹布工厂,这基本上是一件衣服的环球旅行史。

    在消费品市场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趋势。对于一些制造商而言,它们并不希望自己制造的产品能够长久不衰,因为那意味着消费者没有更新换代的冲动,从而影响企业未来的销售,进而它们会阻止对于这些旧商品的维修能力并且提升维修门槛,比如设定一旦消费者擅自拆箱就拒绝提供服务这样的不合理条款,在这个领域苹果公司曾经做出了非常不佳的示范,不过随着苹果公司对于市场地位以及新技术引入带来的购买欲望的信心,它们的这个方面的政策正在松动。对于另外一些制造商而言,结实耐用的商品成为它们新的卖点,因为对于消费者而言,它们需要考虑购买的长期价值,一件可以用上十年(而且也需要用上十年)的洗衣机比只有五年寿命的洗衣机更加有价值,而对于汽车而言,一部耐用的汽车可以在二手转卖的时候卖出更高的价格,这也提升了新车本身的价值。

    工业化的消费社会,在为我们提供更多商品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比如资源的利用与再利用,商品的生命周期,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预期以及生产者对于这种预期的反馈,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对于商品需求的不同定义(欧洲国家定义的有害的电子垃圾到了非洲就成为可维修的有用的电子产品),新品与二手产品的价值。对于我个人而言,二手书的价值以及这种价值的体现方式是一个非常关心的话题,不过这个话题似乎找不到最好的答案。

    《二手世界》读后感(四):《二手世界》:谨以此书,怀念一家逝去的旧书店

    我对旧货最初的认识,来自于大学校门口那家不起眼的旧书店。

    大学时走出校门口过一条马路,沿着掩藏在临街铺面之间的狭小楼梯走上二楼,便是一家有些年头的旧书店,从天花板到地板堆满了各种年代各种题材各种开本的旧书。疫情还没有肆虐,大学可以自由出入的那些年,没课时我偶尔会溜出校门钻进旧书店里转转,间或能淘到一两本宝贝。

    后来有一次在网上看到,学校周边的旧书店每到一批旧书,也许就意味着这附近的某位学者与世长辞,这些旧书是他陨落前留给年轻人们最后的遗产。想及此事我看着身边堆放的藏书不免心有戚戚焉,我才走过人生三分之一就已经背上了这一大箱子的书,待到我入土之际恐怕届时拥有的书量将会是这里的三倍还不止。到那时候,不知我这些书会被送进旧书店等待下一个发现它的主人,还是会跟我一样,送到火葬场全都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相顾无言。

    事实上大部分人类世界的出版物最终的结局都将会是被丢弃,送进回收厂化为池子里的纸浆,然后有的变成下一本新书,有的可能只能被用来擦屁股。我们这些人能做的,就只有让它在变成纸浆之前,多将它承载的文字和想法传下去一些。

    所幸还有这样的旧书店在,能够给它们一个获得“第二次生命”的机会——不止是书,所有被人类丢弃的物品,其实都有机会在一些人的手中变回可用的宝贝,有时在邻近的社区里,有时漂洋过海,找到它们的新家。

    这本《二手世界》,就是旧货们横跨五洲四洋的漂流记。

    They say nothing lasts forever

    仅仅一百年前,全世界还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那时候置办任何新物品都是一笔不菲的开销,人们每花出去一笔钱往家里搬进一件新东西,想的都是要用上一辈子,最后等自己老了还可以传给儿孙。

    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认为有价值并且值得传下去的东西,当真会“一直保持其价值”吗?

    正如书中所说,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想要老一辈人传下的东西,他们什么都要新的”。全新设计的现代家具取代了爷爷奶奶辈传下来的老式实木家具;生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人喜爱的瓷器和古董如今已经无人问津;置办厨房用具时,年轻人们也会倾向于选择新潮的款式,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棕色耐热玻璃做成的旧货。老人们总会想要把自己的物件留给后代,“他们会想要这些的”,但是不,他们并不想要。

    传统式样的橡木家具。上一代美国人曾经喜爱的款式,但短短几十年后已然无人问津

    不是说这些物件坏了或者旧了,哪怕保存得非常完好,甚至依然是精美的艺术品,它们在人们心中的价值也在一跌再跌,甚至“送出去都不见得有人会要”——因为它们已经不再符合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身份认同。

    东西的价值说到底还是人决定的。有人想要自然能卖出好价,无人问津的再美丽完好也是垃圾。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丢弃了上一代人如此多的传承,那么我们的下一代看着我们自己的收藏,会觉得是宝贝还是累赘呢。

    不用说家具这些有形的物体了,二十年前的音乐而今都成了老古董,我们收藏的唱片在下一代的眼里,好一点的情况是“卖给收藏家还能换点钱”,坏一点的则是“这种歌谁还听啊,卖都卖不出去,都喂垃圾桶去吧”。

    对我们而言意义非凡的那些私人信件、收藏品和书籍,在我们死后无一例外都会进入垃圾焚烧厂。不得不承认,这些东西对于除了我们之外的任何人都毫无意义,不能换成钱,放在那里也只是占地方而已。

    一些子女不想把承载着父母和祖父母辈生平和回忆的物件轻易丢弃,但也无法全部搬回自己家——毕竟有些时候,“堆放杂物的占地面积价格是这些杂物本身的几千倍”不只是一个段子。他们会选择将这些物品捐赠给二手店铺,想给它们最后一个被别人拥有和珍惜的机会。

    古德维尔(Goodwill Industries, 直译为“美好愿望”)就是这样一个接受捐赠的旧货店。本书作者也将大部分母亲的遗物捐赠给了它,以期“在不知道的某个地方,它们还能被人珍惜”。但是同时,作者也清醒地指出,在这里真正能卖出去的物品只是少数,绝大多数旧物,无论曾经被如何珍惜,最终也只是在数周的无人问津之后,被当作废品焚烧或填埋。

    美国古德维尔旧货商店,人们将用旧了不想要的物品或是家人的遗物捐赠给这里

    “垃圾”的跨洋漂流

    开设在社区里的古德维尔门店看似只服务于社区,但除了从社区内的一户人家到另一户人家,古德维尔店内的商品还有另一种可能的去处:另一个国家。

    发达国家居民随意抛弃的二手物品,可能就是发展中国家居民眼中的宝贝。二手商人们敏锐地嗅到了商机,他们开着货车不断往返边境线两侧,将一个国家的人们不要的旧物,一趟一趟地送到另一个国家的人们手中。

    墨西哥、印度、非洲和东南亚都接收了大量发达国家(多是美国和日本)不要的二手货物。在这些国家,全新的物品大多昂贵,而来自国外的二手货价格便宜,质量相对于价格也令人满意。于是每家每户或多或少地都在用着“富人用坏的东西”,本国的制造业尚且不发达的时候,是这些漂洋过海而来的物品满足了他们对繁华世界的向往。

    从发达国家打包运送到发展中国家的“洋垃圾”

    依稀记得二十余年前,国内也有过不少这类被称为“洋垃圾”的二手服装和电器,儿时的我甚至曾经拥有过这样一件衣服。我听见的说法是外国为了逃避高额的垃圾处理费而将这些废品倾销到发展中国家,“让穷国替富国承担垃圾处理的压力”,属于一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迫害”。也因此,去年这种进口被国家彻底叫停,并且被当作“我们中国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无情压迫”的标志。

    随着国内制造业越来越发达,我们确实已经不再需要二手“洋垃圾”填补需求的空缺了,这一点说明“中国站起来了”,本身没有错。但是当初购买来自外国的二手货的国人错了吗?那个时候通过接收、翻新和贩卖二手货物满足了人们需求的旧货商人,他们也错了吗?

    其实更多时候,这种国家间的二手商品买卖,与其说是发达国家强行为之,不如说是一种双方达成交易的自发行为。许多二手商人本身来自发展中国家,他们从事旧货买卖,主要是看到此举对双方互利,而自己从中也有利可图。

    “不赚钱的生意我怎么会去做呢?”其中一名商人如是说。

    《二手世界》中写到的非洲阿博布罗西电子垃圾处理场。不同于主流宣传所说,此处回收垃圾更多地属于自发交易,产生污染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足够的废物处理技术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二手生意确实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越来越不赚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二手货本身不再像以往那样值钱了。

    “我希望它可以用一辈子,但已经不能了”

    【东西在越来越便宜,但相应地,它们能留存的时间也在断崖式下跌。】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进入大学生活要踩的第一个雷就是淘宝的廉价服装。前十二年包裹在校服中的日子终于过去,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穿上由自己选择的漂亮衣服。现在这个电商发达的年代,只要动动手指打开橙色软件,就有无数拍得十分漂亮价格也十分漂亮的衣服出现在学生们面前。刚结束高考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哪里知道这其中水深水浅,等到拆开包裹他们才知道网上漂亮的图片都是骗人的。真正来到自己手上的衣服,那粗糙的面料、狂放的走线、七歪八扭的版型、一拉就掉的纽扣、甚至一下水就开始掉色……穿吧,这些衣服肯定不会好穿到哪里去,可能穿几次就开线变形扣子也掉光了,不穿吧,真金白银买回来的,不穿总觉得可惜。至于退货?没有运费险的时候,可能退回去的运费都是衣服本体价钱的一半了。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都是从这个坑里爬出来过的人,个中辛酸尝得太多了。

    总会有无数刚成年的小朋友前赴后继地踩这个坑,质量差的便宜衣服永远都有人在买,也每天都在被再也无法忍受它们的前主人扔在衣物回收箱或者垃圾桶里。

    而《二手世界》告诉我们,这些可怜的衣服被第一任主人抛弃之后,哪怕来到了二手店,最终也只能低价清理或者送进垃圾填埋场,裁成抹布都未必好用——因为聚酯纤维材质吸水性太差了。

    回收衣物堆成的“衣服山”。很多廉价衣物仅仅穿过几次之后就会来到这里

    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仿佛不止衣服,所有的消费品都在奔着“廉价”“一次性”而去。商家希望消费者不断地购买,东西用坏了不要维修,直接扔掉换最新的。从衣物到家具(比如作者在每一章都要痛批一番的宜家),从家电到手机电脑,每一年都在更新换代,但也每一年都比曾经的款式更加廉价,更加不耐用。

    这除了增加消费者更多不必要的花费,也增加了大量连回收价值都很低的垃圾。

    我曾经看到一位工程师说,他们要做一个金属焊接工程,直接买了20台非常便宜的“一次性焊机”,用坏一台换一台,直到20台焊机全部报废,工程也做完了。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20台便宜焊机的钱加起来足够买一台2000块的正品焊机,买回来做完工程还能用很久,而且还不产生额外的垃圾。这20台一次性焊机最终变成了20坨废铁,而且因为太废甚至连回收的价值都接近于零,除了平白给厂家涨了营业额之外,好像什么好处都没有。

    于是现在的消费者也开始学得更加精明:我们愿意为更好的产品多花钱,只要它能活得更久,并且直到我们不想要了,它还是能在下一任买主那里卖个好价钱。

    3R的第一个R是Reduce

    现代人手里有了钱总想着买买买,什么新潮的玩意儿都想拥有,到手了把玩几天,等到过气了就随手丢到一边再去买新的。这种消费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每个人家中都大量囤积着用不上却又没坏到要扔掉的物品,美国人甚至需要专门租用仓库来存放这些家里已经放不下的闲置物。而到最后,这些仓库中的存货能够再见天日的少之又少,大都被拉到了上文所说的古德维尔捐掉,然后绝大多数卖不出去的进入垃圾填埋场。

    美国出租给个人的“私人自存仓”。买了太多家中放不下的杂物会被堆放到这里,也许几十年后送到古德维尔或者进入垃圾填埋场

    应对同样的情况日本人发明了断舍离大法,将“没有用的”“不能让自己开心的”多余物品全部丢掉了事,但是这样不仅产生了更多垃圾,也让清空后的家里看起来更空旷,导致人们“又想买更多的东西来填补这种空旷”。

    既然如此,从一开始就选购能用很久的物品,少买一点,问题不就从源头上解决了吗?

    作者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消费者和商家都不这么想。

    前文说到为什么“一次性衣服”越来越多,因为现代快时尚品牌要的是“新潮”而非“耐用”,本来流行的衣服就是穿几次就过气了,做得再精致耐穿也是很快被闲置;为什么“一次性电子用品”也越来越多,因为人们总想换最新款,本来一款手机也用不了两三年。商家也乐见其成,甚至人为缩短电池和部件的使用寿命来迫使人们快速更新换代,并且把维修的门槛越加越高,想要把旧手机修好再用的人们出了官方店连能维修的地点都找不到,而官店维修的价格比新买一台手机都高。(本书作者:对苹果说的就是你)

    每天在回家的地铁上我看到周围的人们手机的电量都亮着黄灯,有的人接着移动电源,谁能想到本来手机充满电的电量理应能撑过一整天。这种人为缩短的寿命增加了消费者多少不必要的花费,又给世界徒增了多少处理不掉的垃圾?

    有的商家开始逆潮流而行,自发地开始回收自家的旧产品,用最常见的零部件组装产品并主动提供维修手册,鼓励买家自主维修设备。于是人们更愿意选购这些产品,因为就算用旧了,它们还是拥有很高的回收价值,能够在二手交易里卖到一个令人满意的价格。事实证明消费者很乐意为此花更多的钱,买家和卖家一样获利,地球上待处理的垃圾也变少了,皆大欢喜。

    作者希望看到二手市场重新繁盛,人们少买新的多回收旧的,对我们自己好,对整个地球也好。Reduce, reuse, recycle的3R原则中,reduce是第一步,也是最能解决问题的一步。

    本文写就的时候,当年我常去的那家小小的旧书店已经于两年前关门谢客,又一个旧货的家园被淹没在市场的滚滚洪流之下。此刻我写下这篇微不足道的书评,借《二手世界》这本不可多得的书,对它献上我最后的,最真诚的怀恋。(shortarticle

    库存资讯 518 2022/01/20
    二手 ·
  • 化妆品行业怎么才能去库存?

    化妆品行业怎么才能去库存?

    对于化妆品行业来说,目前所面临的大问题就是应当如何的去库存,因为化妆品行业的囤货现象过于的明显,所以现在所有化妆品行业比较应该做的就是如何才能“去产能”“去库存”。

    如何才能去库存化?

    对于以前的化妆品厂家,化妆品代理商来说,要做的事情只有两件,要么就是加大力度宣传,降低折扣,努力卖货。要么就是加大力度制作,压货。而近期很多的化妆品品牌都开始控货,这就说明,大家已经开始有这种去库存的意识了,这种去库存的趋势逐渐的明显。

    在一般情况的下,品牌的号召力越强,对终端的压力也就越大,不管代理商还是卖场得压力都会相对来说非常大,但是随着销量的下降,有库存预警机制的品牌会进行适当的控货,除了一些本土的化妆品品牌外,今年包括很多外资品牌在内,部分品牌明显减少了渠道费用和投资。他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十分可取的。因为停下来,可能也是改变市场的一种策略。

    库存管理,数据更重要

    库存周转天数是指企业从产品入库开始,至销售为止所经历的全部天数。周转天数越少,存货变现速度越快,这样也就可以显示这个公司各方面的水平。代理商多数库存周期为平均每年周转3-4次,即3-4个月周转一次。

    按品类分,彩妆的库存周期相对于护肤、面膜等品类来说更长,其一是由于彩妆使用时间长,其二彩妆细分的情况比较明显。也就是说各种彩妆都是分色号的,有的色号好卖,有的色号不好卖。所以囤货的现象严重,周期时间就更长一些。 

    按品牌分,各品牌也有不同的任务和补货天数。这就要求代理商必须综合每个不同品牌的备货天数,同期销量,平均周转天数和厂家任务等一系列量化数据形成库存管理体系,来决定日常的个别情况,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也可以迅速的做出调整。

    随着互联网,电商的不断发展,化妆品行业也开始迅速的发展,但是库存化这个问题也是出现,要想改变这种情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欧泉化妆品

    库存资讯 621 2022/01/18
    库存 ·
  • “零库存”在中国是否可行?

    “零库存”在中国是否可行?

    零库存(Zero Inventory)的概念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提出来的,这也是精益生产Just In Time体系内容中的一部分。

    我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听鲍鹏山教授讲《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其中有一段内容令我印象颇为深刻,说的是孔子的知识量未必有现在的中学生多。

    要知道孔子在他的那个年代是以博闻广识、多才多艺而闻名的。孔子是当时春秋各国公认的礼仪专家,他在30岁的时候创办私学,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在孔子身后2500多年的现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个高中生掌握的知识量真的可能会超过孔子。即使是这样,也不会影响孔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导师,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鲍教授总结孔子伟大之处之一就是他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从而具有了辨别是否的能力。孔子是圣人,我们唯有仰望圣贤,从经典中汲取一点营养,为现实生活提供一些指导。生活在高速发展现代社会的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被大量的新科技、新商业模式而震撼。

    京东已经开始研究用无人机送快递了,新零售运用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突破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支付方式。

    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让我们有一种要拼命追,才有可能赶得上的焦虑感。我在工作中也时常遇到过一些新的问题,最初的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处理。

    比如新的整车厂客户有一套全新物流体系要对接,为了节省成本搬迁生产线和仓库的计划,为了适应业务发展而开发新的ERP系统或是报表。面对这些新的挑战,我仅能凭借着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知识和多年以来的工作经验,来制定出解决方案。

    我把这些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有了自己的一些基本判断,并以此形成了我在专业领域的理念。理念决定方法,方法决定结果。思路对了,那么方法肯定就会正确,最终的结果也势必不会跑得太偏。

    我以前有个负责物料采购的同事,他为了防止原材料缺料,于是就增加了采购订单中的前置时间Lead time,多放了一周的安全时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库存的增加。

    我得知了这个事情后就和他说,你的方法不对啊。为了防止缺料而增加前置时间,这么做并不能保证原材料不会短缺,但一定会让你的库存金额增加。

    最后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缺料的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同时库存的指标也没有控制在预算之内。我当时给他的建议,就是基于我在理论和实操基础上的预判。

    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三个基础的库存管理理念。

    一、库存管理和仓库管理不是一回事儿

    以前在做培训的时候,有人问过我库存管理和仓库管理的区别。我回答这二者之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库存管理(Inventory Management)是企业经营业务的一部分,主要的目的是计划和控制库存。

    库存是维持企业经营活动的必需品,生产、采购、销售过程都离不开它。库存管理就是对于库存在整个流通环节中的管理,需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

    仓库管理(也叫仓储管理,Warehouse Management)是对于存储在仓库内的货物实现有效的收货、储存和发货的管理。

    图片来源:abr.com

    库存管理和仓库管理在业务上有交集,但是在组织结构上没有从属关系,应该都是在统一的供应链部门管辖之内的。

    从它们的职责范围可以看出,库存管理比较偏重于物料计划,数据的统计和计算,是属于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范围的。

    仓库管理偏重于仓库环境的控制,货物的保管和移动,是属于实物流(Material Flow)的概念。

    二、是库存控制,不是一味地减库存

    我为什么只用了库存控制(Inventory Control),而没有用减库存(Inventory Reduction)呢?

    企业要始终保持财务的健康,就必须保持有一定量的现金流,从公司财务的角度来看,库存是越少越好。但库存也是维持经营活动的必需品,缺少了原材料就不能生产出成品,缺少了成品也就不能出售给客户。

    从原料采购到成品交付给客户的整个供应过程中,有着太多的环节,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了供应断裂对于整个的供应链都有影响。

    生产和供应链都是复杂的过程,不可能做到无缝连接,在前后流程的衔接处,库存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所以有一种说法库存是润滑剂,保障了各个环节之间运转灵活。

    所以我们要把库存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而不是一味地减库存,毕竟真正的“零库存”只适用于极其特殊的案例中。

    这个道理就像是人的体重,现在我们常用BMI指数(Body Mass Index,身体质量指数)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

    BMI指数过高肯定是肥胖,过低了也是不健康的,一个身高1米80几的大个子,体重还不到60公斤,这样的人很可能是不健康的。(注:BMI=体重/身高的平方。例如一个50公斤的人,身高是155公分,则BMI为:50/1.55*1.55=20.8)

    库存也是同样的道理,并不是越少就越好。库存减的太多了,就会影响客户交货水平,客户如果不满意了,业务也就丢掉了。

    三、“零库存”在中国是否可行?

    个人观点,在现阶段的中国是不可行的。

    零库存(Zero Inventory)的概念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提出来的,这也是精益生产Just In Time体系内容中的一部分。

    精益的思想为什么起源于日本?这绝对不是偶然。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可使用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各种自然资源也很匮乏。

    这种国家的特殊性造就了国民特有的价值观,那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的资源,鄙视浪费的行为。因此精益生产中的七大浪费之一就是库存。

    零库存之所以能在丰田汽车成功实施,主要有二个因素。第一是靠着日本人对工作严谨的态度和时刻想着消除浪费的价值观,第二是依赖于日本企业之间高度的配合关系。

    日企之间很多都是有相互参股的,比如丰田汽车与日系零部件供应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日企之间合作的意愿是很大的,推行零库存的阻力是很小的,很多的零件供应商都是在丰田工厂旁边建立了工厂,在日本或是其他国家皆是如此。

    以上这些条件中国目前还不具备,有一些所谓的零库存案例可能是把库存转嫁在供应商身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Zero Inventory。所以,现阶段国内还不适宜推行零库存的模式。(卓弘毅)

    库存出售 759 2022/01/16
  • 你知道库存车最后都去了哪里吗?工作人员:你买的可能就是

    你知道库存车最后都去了哪里吗?工作人员:你买的可能就是

          大家都知道,现在全世界的汽车工业是相当发达,中国的造车技术也是不甘落后,在合资了几十年之后,出了一些关键的零部件还不能够独立制造之外,中国的造车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很强的,我国的汽车制造工厂的环境和设备都是全球先进的。和手机一样,汽车的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是非常快,不仅每一款车每年都有中期改款,而且几乎每个月都有新车上市,这可就难为了买车的车主了,可能这个月刚准备买这辆车,到了下个月,又有新车出来,一看好像性价比更高,就又开始抓耳挠腮了,不仅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件麻烦事,对于许多汽车厂商来说,汽车的存放也是一件麻烦事。

    虽然我国是一个汽车消费大国,但是难免还是有很多汽车是卖不出去或者是销量不好,很多这样的车滞留在仓库里面,第一是对仓库资源的浪费,第二就是维护的成本也是很高的,所以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说一说这些库存车最后都去了哪里呢?工作人员说出实情,你们买的可能就是这些库存车。

    第一就是内部消化了。我们知道大企业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准备年会,那么奖品肯定是少不了的,或者是一些对于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企业就会把这些库存车送给员工或者是以员工价出售,这些车说是库存车,其实一般情况下车况还是完好的,一般我们说卖了三个月还没有卖出去的车就是库存车了,那么这样的车修一修还是可以开的。

    第二就是卖到二手市场去了。库存车虽然车况不是很号,但是在外观上,只要洗一洗,就完全是一台新车的模样,所以库存车在二手市场还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是二手市场的库存车良莠不齐,有的车虽然看起来很新,但是确是内部已经是破旧了,所以我们去二手市场的时候一定要带一个懂行的人去,而且不要在熟人那里买二手车,俗话说得好,越熟坑的越厉害。

    第三就是拆除零件去销售了。虽然库存车的车况不是很好,比如说轮胎失压,比如说进出气孔堵塞,但是库存车的零件一般都是状态良好的,因此,库存车的零件拆出来也是可以卖个好价钱,要不然为什么那么多维修点都有很多汽车的原厂配件呢?都是这些库存车中拆出来的。好了,以上就是库存车的三种流向了,不知道你的车是在哪里买的呢?

    库存出售 586 2022/01/15
  • 库存要管准,需要绕开这几个管理上的误区

    库存要管准,需要绕开这几个管理上的误区

    好的管理让公司库存达到优化是公司的一个目标。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库存,并且每天还要做好仓库各项事情这个优势。因为这样做能够改善客户体验、增加销售、降低成本并最终提高盈利能力,因此值得企业为之付出。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在帮助数以千计的客户实现了库存管理水平的优化,整理出了几大常见问题,并一一罗列出其“症状”,以便让企业能更容易进行错误诊断。随后还给出了实用解决方案,以帮助公司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着手降低库存相关成本,并减少这些问题对绩效造成的损害。

    误区一:

    库存管理就是仓库管理

    在企业里负责库存管理工作的时候,和别人交换名片,常常会遇到一个尴尬的场面。“您是做库存管理的啊,仓库应该不小吧?有多少仓管员呢?”每到这个时候,我都被弄得哭笑不得。

    库存要管准,需要绕开这几个管理上的误区

     

    误区七:

    从未尝试新事物

    症状:这对于多年运营的经销商来说无疑也是个大问题,员工在工作上不愿意接受改变,也极少的去关注培训,缺乏提升自我的动力.

    解决方案:培养不断改进的心态,尝试新事物。重视持续的改进,而不是太在意新的、不一样的想法所带来的投资回报。允许试行低成本、低风险的做法,这会让员工明白你重视他们提出的意见和想法,不会在"试错"阶段因为失败而惩罚他们。与主要客户协作,与前些年相比,新技术让客户更容易地参与销售预测。这改善了预测管理和库存规划的准确度。与主要供应商共享采购时间表,公司不信任其供应商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真正的协作需要大家保持畅通的交流。

    总结:老板一定要重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哪家都会经常遇到,我们不能简单的只把它当成些小问题,必须要从战略层次上去重视它。不要每次出了问题,就只当救火队员。更重要的是防止失火。

    现在生意都是时时进行的,我们必要要有灵活性和弹性!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服务,赢得客户的心。(精益生产促进中心

    库存资讯 615 2022/01/14
  • 换季旧衣不要扔,4个有偿回收渠道,一家比一家出价高!

    换季旧衣不要扔,4个有偿回收渠道,一家比一家出价高!

    又到了购买新衣服的时候了,夏天的旧衣服、去年的秋装,都需要处理掉,有些人选择了直接丢掉,殊不知有4个旧衣服回收渠道可以选择,而且一个比一个出价高,来看看到底选择哪一个比较好吧!

    第一,二手衣服交易

    如今在互联网上交易二手服装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闲鱼、转转等平台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那需要你的衣服没有什么问题,最好是八成新的。

    把衣服直接转卖出去无疑是价格最高的,不过需要等人来买,也有可能挂上去之后很久都无人问津,而且还得自己邮寄,相对而言比较麻烦。

    第二,旧衣服捐赠换东西

    有一些旧衣回收平台不给现金,但是会以水果和日用品等东西来和你交换。你只需要注册,然后把自己的旧衣服打包邮寄出去,他们就会根据你的衣服的重量给你发送你想要的水果或者日用品。

    有偿回收,但因为是长期的回收,你拿到手的水果不一定新鲜,日用品也肯定不是什么大牌货,毕竟旧衣服的回收价格摆在那里,10公斤的旧衣服最多五六十块钱。

    第三,店家回收

    现在一些品牌店也开始回收旧衣服了,如优衣库。大家穿过的衣服准备淘汰的时候,可以直接拿回去,他们店里有专门的箱子用来回收,价格就看你的衣服的购买时间和完好程度了。

    只是这种店家回收都只回收自家品牌的衣服,喜欢混搭的就比较麻烦了。虽然回收价格比卖旧衣服贵一些,但是总给人一种想要拴住自己的感觉。

    第四,互联网回收平台

    正规的互联网回收平台,手机点一点就可以等着回收小哥上门回收了。出价就是正常的回收价格,别想着多卖几个钱,人家是统一价,不让你吃亏,也别想着能多卖几个钱。

    好处是不需要等,衣服打包带走就直接转账交易,你还能知道自己衣服的去向——进了分拣厂之后不是被打碎了就是被出口赚外汇了!而且你想用哪家就用哪家。

    这四个旧衣服回收渠道,你觉得哪个更好?(绿巨能回收

    库存资讯 1099 2022/01/14
    回收 ·
  • 解锁论斤卖库存书的暴利生意内幕

    解锁论斤卖库存书的暴利生意内幕

    昨天去逛夜市,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摊位,地上、桌子上摆满了书,放了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特价正版书籍15元/斤"。

    这么大的摊位以前从来没有过,突然冒出来一个这么大的,围观的不少。我也上前瞅了瞅,看能不能淘到好书。

    一边挑书一边和老板聊天。

    我:这么大的摊位,你怎么搞定的?

    老板:多给点钱,好好沟通一下。

    我:"在这摆一天能卖多少斤?"

    老板:"看情况,学校和夜市生意好,一般能卖个五六百斤,小区和广场人流量少点,一天也就三四百斤"。

    我:"这些书看着不怎么新啊,是新书吗?"

    老板:"是新书,从出版社拖来的。"

    我:"都是正品吗,一天卖几个小时。"

    老板:"是正品,早上8点到晚上9点。"

    我:"你们的门店在哪里?"

    老板:"没有门店的,我们是做回收处理的,从出版社、图书馆、印刷厂低价回收的。"

    左一句右一句的聊,也大概清楚了他的话术脚本。

    很多人会觉得老板亏本,老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些书大多都是A4开的,书越重,重量也就越重,自然也就越值钱。

    这些书随便一本的重量在一斤左右,算下来最多5-7折,像平时当当网搞活动,2-3折的情况也有很多。

    书很可能是盗版,看了纸张的质量和印刷工艺,很粗糙,很可能是盗版印刷或二手回收后翻新的书。

    我挑了本中篇小说,精品书要贵一些,每斤20元,书籍的标价是58元,称重后大概1.6斤,花了接近30元。

    而在网上搜索该书籍,价格在38左右,还含邮费成本。如果老板进的是一些盗版书籍,那么成本就更低了。

    货源从哪里来呢?

    1、新华书店等图书店

    他们有处理印刷品的部门和单位,一些积压库存会低价卖掉。

    2、印刷厂、出版社

    国有书店将滞销书籍退给出版社,这些书就成了出版社手中的一块"烫手山芋"。如果不处理掉,就只能化为纸浆,这对出版社而言可是一笔不小呃损失,所以低价处理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3、旧书市场

    他们的书多半也是从回收站淘来的,只是面对的是批发商。

    4、电商批发

    以1688为例,搜索关键词:图书批发、论斤卖书。

    现在网络发展的如此迅速,这种项目的信息差也越来越少。

    只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下,人们因为对过往商品的认知,比如"书店的书都很贵,现在这里搞特价,买到就是赚到"这样一种心理,而冲动消费。

    书店经营者靠玩的这种"消费心理学"的游戏,赚得盆满钵满。

    库存出售 881 2022/01/13
  • 品牌折扣童装服装店如何达到引流效果?提升消费者的好感度、提升消费者选购转换率是关键

    品牌折扣童装服装店如何达到引流效果?提升消费者的好感度、提升消费者选购转换率是关键

    消费者入店后的品牌折扣童装销售引流方法,至关重要。

    当消费者入店的时候,有什么服务项目能够提升消费者的好感度、提升消费者选购转换率,产生服务项目引流方法实际效果呢?

    开品牌童装折扣服装店怎样产生服务项目引流方法实际效果?

    1、试衣服务项目,例如衣帽间的自然环境舒服、作用个性化,冷热阳光真正体现皮肤颜色和衣服的颜色、多方面的浴室镜子能够系统化收看试衣实际效果。对于不一样试衣服的下配有多元化的配搭,能够更强的见到总体设计风格。

    以便一些独特样式的实际效果能够出示彩妆造型服务项目这些。挑选服务项目,消费者在选择样式的那时候,能够出示配搭检测、系统软件选择,协助消费者节省挑选時间。现如今较为热的智能化试衣镜,就能够协助消费者更高效率的挑选,随后再在选定的范畴中选择或是上半身试衣服,巨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挑选选购高效率,一起知名品牌还得到了消费者的统计数据存留。

    等待服务项目,为消费者的随同工作人员出示免費的WIFI、点心、现磨咖啡书藉,创造轻轻松松的消費情景,对吸引消费者提升转换选购有必须輔助功效。

    游戏娱乐服务项目,对于年青消费者,能够出示某些手机游戏互动交流、或是别的互动交流方式,知名品牌设置好打折差别后,能够依据消费者的互动交流深度1,消费者得到不一样的打折资质。让消费者觉得打什么价格得到是多少特惠自身来定的归属感,一起提升消费者留店時间,得到大量转换选购机遇。而并不是以往的折扣优惠要‘论资排辈’积分制,那样更可以得到大量的新消费者转换。或许,这类方式的最后目地是得到大量新消费者转换和得到新消费者的要求爱好统计数据,因此还可以专业为新消费者感受设定,那样也不容易危害老消费者的选购。

    有关店内汽车销售推动引流方法转换的方法也有许多,其关键是要保证幾點,

    2.出现意外的创新管理更可以吸引住新消费者。

    3.人性化的、有效的服务项目更可以得到消费者用户评价与认购。

    4.出示消费者必须的服务项目,更可以触动消费者出现意外选购。

    5.诚信如一的服务项目,更可以打造出知名品牌信任感。

    有许多感受自主创新服务项目都还没被人们深入挖掘,将来,从感情、从人性化、从感受使用价值的全过程、从互动交流、从感受内函文化艺术、从感受艺术美等不一样视角的创新管理,也有挺大的室内空间。

    用服务项目引流方法,针对服装业而言,還是瀚海环节。这都是知名品牌要真实从运营消费者视角,去思索的微创新提高室内空间。(品牌童装折扣库存批发

     

    库存出售 1006 202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