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国怎么还会有人喜欢二手?
英文里面我很喜欢一个词,叫vintage。这个词最初起源于葡萄酒酿造,但是现在最常见的,是用来形容一切有年代感的美好之物。不管是陈年美酒,上了年代的老式家具,上个世纪的老爷车,还是复古款式的衣服,统统都可以称之为vintage。
这个词散发着一种经过时光打磨的美好,它甚至还可以用来形容人。比如一个彬彬有礼的老派绅士、即使打架的时候也不忘带上自己的雨伞,他的做派同样可以说是vintage。
经常有朋友和我讨论中国社会和国外社会的差异,我觉得这种对vintage的热爱,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指标。
我喜欢把国家比喻成人。比如说东南亚,尤其是越南,正处在经济腾飞的初期,所以整个国家都散发着一种青春期少年的新鲜感。
这种少年感,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也很浓郁,但经过这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现在更像是一个刚刚结束了青春期,正跃跃欲试准备施展拳脚大干一场的青年。
而欧美这种已经高度发达的社会,当然就像是中老年,更成熟更稳重,但相对来说活力也要少一点。
少年和青年是不会回望的,他们满眼看到的只有未来。只有中老年人才真正懂得欣赏旧时光,从中看出不一样的魅力所在。
对vintage的热爱,是从二手文化里衍生出来的。曾经新富裕起来的美国人也不喜欢买二手,他们认为穷人才需要省吃俭用去买别人用过穿过的旧物。
但现在,二手文化已经成为了美国社会的主流生活方式。这个转变是怎么开始的呢?Vogue上有篇文章是这么说的:
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当波西米亚艺术家和学生们穿上工装裤、男友风毛衣和回收来的军用行头,人们开始意识到原来二手衣也这么酷。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反主流文化和本土设计的潮流风靡,以及电影“Anne Hall”的出现,人们才开始了解怎样才能把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
渐渐地,纽约的vintage终于迎来新纪元,《欲望都市》的服装指导在片中不断呈现vintage和现代衣物的结合,也让大家开始搜寻过去明星们的红毯造型。从上城的vintage店到下城二手店的清仓甩卖,现在的纽约有着源自各个时代、价值各异的vintage衣饰。
不光美国,整个欧美发达社会,消费和穿着二手物品都是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前不久刚去世的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就曾公开承认,自己所有的衣服都是从跳蚤市场上“淘”来的。
澳洲前总理 Tony Abbott 在澳洲二手网站Gumtree上花300澳币买二手冰箱的事,也曾经成为热门的新闻。
简单来讲,这种二手文化大致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是很多留学生都接触过的 garage sale 和 yard sale。
Garage是车库,yard是院子,每逢周末,人们会清理出一些不用的物品在自家车库门前或院子里拍卖,衣帽鞋袜,书籍餐具,首饰电器应有尽有,通常没有定价,买家自主出价,卖家卖东西也不用缴税。
前来购买的通常都是左邻右舍,很多时候,到最后买东西都成了半买半送,买卖成了次要,邻里之间的寒暄谈笑和施与受的乐趣倒是显得很有意思。
到现在,车库和院子都变成了泛指。比如在纽约这样的地方,很多人家里既没有车库也没有院子,只好把不用的东西放在自家客厅,再在楼道公共位置张贴告示招呼大家来买,这同样也可以叫 yard sale。
第二,是跳蚤市场和二手商店。
纽约有大大小小很多个跳蚤市场,其中创立于2008年的布鲁克林跳蚤市场是最年轻也是最受欢迎的,《纽约时报》称它为“纽约最棒的都市体验之一”。
这些二手市场一般只需付很便宜的摊位费,任何人都能拿旧货来卖,因此东西通常五花八门,很多还是店主的私人物品。买东西可以砍价,不买东西也可以愉快地聊天。
当年我曾经就在这个跳蚤市场花200美元买过一台1976年生产成色很好的 cannon AE1二手胶片相机,从此算是入了二手市场这个坑。
这个市场所在的建筑也很漂亮,也是vintage。
至于二手店,商品就更加丰富了,衣食住行包罗万象,而且大多保养很好。花三分之一乃至更低的价钱买到很多原本价格很贵且独一无二的东西,有时甚至能买到全新的商品。
逛跳蚤市场和二手店很多时候是一种寻宝的过程,英文里面有一个词叫serendipity,大致意思是“意外发现珍宝的运气”,很精确地描绘出了这种体验。
东西是二手的,但那种愉悦却很直接,就像走进博物馆,每一件物品都见证过历史,陈旧并不意味廉价或无用,反而呈现出另一种旧时光的美意。
刚到纽约读书的时候,在周末闲逛时无意进了一家叫 GoodWill 的店,里面衣服看着不错,整洁干净,而且便宜得惊人。我记得我买了两件冬天的毛衣,一共才3美元。
回去看收据上居然有“Donation”的字样,后来才知道,GoodWill 是慈善类的二手店,这类二手商店的物品主要来自居民的捐赠,如衣服,鞋子,书籍,DVD,玩具,家具,瓷器……所以在国外的一些二手商店门口经常可见人们断舍离的旧物。
捐物的人不仅能通过这种方式献爱心,还能拿到donation receipt,也就是捐献收据,可以用来抵税。这些捐赠的东西会有专门的组织或志愿者进行清洗,归纳和整理,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在店内出售,而卖东西所得的大部分收入也都直接捐给慈善公益组织。
第三,就是逼格更高一些、更高档一点的古董店和古着店。
相对来说,古董对时间的要求更高,通常特指有100年历史以上的物品。
我去英国旅行时,发现英国人日常生活也很喜欢使用古董,对于英国人来说,“古董”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以前的书籍、报纸、唱片、狄更斯笔下的礼帽、怀表、珠宝首饰、欧洲银器、中国古瓷……都可以被称为古董。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BBC最老的古董鉴赏类节目“Antiques Roadshow”,已经连续播放了30多年,还没有遇到过收视率过低而面临被砍的原因。
而古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vintage,则没有特定的时间要求,东西可能没那么古老,有个二三十年、能够看出旧时代特色的,就能算。
除了纽约,日本的vintage文化也很发达。日语把二手称为“中古”,去日本旅行过的人应该很难不注意到满大街的 “中古店”,比较出名的有大黑屋,Vintage Qoo,Amore等,这些店里卖的主要都是二手的奢侈品。
相比美国或欧洲,日本的价格更便宜,款式选择更多,尤其 LV、香奈儿和爱马仕更是如此。很多在日本淘过二手的朋友都感慨:“一入中古深似海,从此新品是路人”。
日本的二手奢侈品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规范的产业链,中古店必须备案才能开店,如果卖假货被投诉会面临巨额罚金和刑事拘留,因此在日本正规中古店很少买到假货。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一书里,把日本的消费社会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消费时代是1945年前,是少数富裕阶级享受的购物郷宴;1945年到1974年,日本进入第二消费时代,经济高速增长,个人消费欲望欲望强烈,疯狂追求名牌,出国购物热风靡一时;
1974年到2004年是第三消费时代,消费的个人化趋势兴起,注重质量和舒适度,而不是数量;从2005年开始,日本开始进入第四消费时代,社会消费更重视共享、更珍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套用这本书的理论,中国现在应该正处在第三消费时代,但因为共享经济在中国的深入人心,也让中国的消费升级,加速站到了第四消费时代的风口。
所以你看,过去我们觉得买二手面子上过不去,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二手文化,街上越来越多的古着店和网上越来越多的二手交易平台就是明证。
去年2月,我的朋友徐薇创办的中高端时尚闲置交易平台Plum正式上线。
徐薇是北大和牛津的双料学霸,爱臭美又酷爱买衣服,可以一个月穿30天衣服不重样。
从英国回国后,她先是去了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工作一段时间后有感于国内在中高端闲置交易这个领域的空白,于是裸辞创办Plum,把买买买的兴趣爱好变成了自己的职业。
徐薇对Plum的定位是,一个兼具时髦审美和前沿生活方式的Vintage二手店。按她的解释,Plum的这几个字母,就是Pretty Life You & Me的缩写,所以Plum的口号也是“美丽生活与你共享”。
Plum于2017年2月正式上线,发展迅速,不到一年时间已获创新工场、九合创投、Infinity、IDG资本、经纬创投、险峰长青等业界顶级VC千万美金投资。这些投资机构在电商平台及消费升级领域投资过当当、聚美、寺库、Farfetch等知名公司。
Plum用C2B2C模式,面向都市白领提供品类丰富、且不局限于奢侈品的时尚商品,这是对时尚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是在推动一种前沿的生活方式。
因为Plum商品丰富、服务专业、售前售后有保障,所以创办一年以来发展势头非常猛,积累了一二线城市为主的过百万用户,交易额已经突破千万。
目前平台上90%的货品是个人寄卖,所以如果你家里有闲置的衣服包包,也可以放心交给他们寄售。
徐薇告诉我,Plum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商品丰富,作为国内最大的中高端时尚闲置交易平台,有大量极致性价比且独一无二的商品。同时,他们和日本最大的中古vintage交易平台直联,通过买手制精选奢侈品和设计师品牌的精品闲置。
第二,是质量有保证,每件商品都有完整的鉴定和售前售后服务,也和日本资深的奢侈品鉴定中心保持长期深度合作。
第三,价格便宜,店里所有商品的价格基本都只是市场价的1—3折。(假装在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