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摊经济与银行业务发展
摘要:疫情给全国各个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为解决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地摊经济”受到政府支持而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国就业和消费等方面的压力,但是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论述了地摊经济和银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现存的问题和相关的解决思路,为促进地摊经济和银行业务良性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地摊经济;银行业务;融合发展
引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全国众多行业歇业,疫情严重地区许多中小型企业和个体户甚至停工半年之久。可以说,疫情给全国各个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企业为了节流减耗,部分就此倒闭,也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人群。现在,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国家经济正处于复苏状态。为了减轻人民就业压力,增进居民消费意愿,中央文明办已明确提出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路边摊”,在建设绿色文明城市以来首次得到了国家的支持。
1地摊经济的发展
1.1地摊经济内涵及起源
地摊经济常被定义为一种边缘经济,指的是人们通过摆地摊这种形式来获得一定生活收入的一种经济形式。据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的地摊经济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古时的百姓大多通过贩卖自己生产剩余品来获得一定的钱财或换得生活必需品,他们这种小型的,没有固定的商铺,贩卖时间和贩卖物品自由的生意形式,就是早期的地摊经济。虽然地摊经济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现代的地摊经济基本还是保持着最初的经营形式,经营成本低,无固定的商铺,或是在城巷中叫卖,或是路边摆摊,经营者多是依据客流量来选择一段时间的贩卖地点。
1.2地摊经济的特点
地摊经济有几大显著特点:(1)低成本性。地摊经济多是摆地摊的经营方式,择地摆摊,经营规模小,这就注定了地摊经济的生产成本不包括租赁商铺、招聘工作人员等刚性成本支出,这就注定了摆地摊的低成本特点,不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金钱。(2)经营人员多为年轻创业者和兼职人群。年轻创业者和兼职人群时间自由,对市场处于摸索阶段,也没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故可供他们选择的工作种类并不是很多。而不需要很高成本的地摊经济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3)经营自由性。摆地摊经营者大多开着车载着商品移动,摆摊地点多在人流密集区的路边,摆摊时间多是假期或者一天中人们出没在街头巷尾的时间,摆摊商品多是一段时间的“网红”产品。故地摊经济在经营地点、经营商品和经营时间等方面均有很大的自由性。
1.3国家经济现状和政府对地摊经济的支持
疫情的爆发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出现了一大批失业人群并且居民消费水平明显下滑,为了减耗节流,人民平均生活水平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时,对于经营者低成本,对于消费者低消费的地摊经济就进入了大众的视线。在2020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对保证就业和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的工作指示,此后,中央文明办也做出了进一步的细化调整,不再将马路市场、占道经营和流动商贩列为城市文明考核内容,国家首次公开支持地摊经济。
2地摊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1地摊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2.1.1地摊经济可以改善就业、带动消费增长地摊经济一经支持便在各大城市迅速复苏,传统商户的经营模式需要高额的商铺租赁成本,房产拥有者门为了获取利益,坐地起价,门面租赁金额连年持续上涨,部分黄金地段的门面租金更是十分高昂,而与此相比,地摊经营入行门槛低,很多的失业人群、年轻的创业者和兼职人群都将摆地摊多为一种过渡期的工作选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并且,地摊经营者年轻化也带动着地摊商品趋于潮流化,价格低廉但有特色的地摊商品吸引了很大一部分的消费人群,人们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在全国经济低迷的经济复苏期,发展地摊经济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国家的就业和消费压力。
2.1.2地摊经济发展促进银行业务模式改革地摊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小微型客户群,地摊经营者大多是初次进入市场,对经营还有很多需要了解,这批人大多需要独立的地摊运营账户,便捷的支持多种支付方式的收款渠道以及相应的理财产品等。这就需要银行专门针对这类客户群来提出相应的帮扶政策,推出相应的银行服务业务,增强与这批新兴客户之间的联系,以稳定发展新的客户群。
2.1.3地摊经济促进新的商业形态的建成地摊经济以其沿街摆放的销售形式而得名,是我国一种独居特色的传统销售方式,此前地摊经济缺乏规范化,管理多以“打压”为主。地摊虽小,但也可以做大,地摊经济商业化、便民化。随着居民素质的提升,地摊将不再是脏乱差,它也可以形成城市独特的风景线,根据各地风俗特色形成美食一条街,民俗一条街等。这种新的商业形态可以和传统的商铺经营形成良性竞争,以减缓传统商铺租赁金额逐年上涨的态势。
2.2地摊经济的发展产生的新的经济问题
2.2.1“地摊贷”的隐患随着地摊经济的迅速兴起,“地摊贷”这个新名词也随之产生,顾名思义这是银行专门为地摊经营者推出的信贷业务。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多家中小型银行都推出了“地摊贷”,以年满18周岁到60岁人群提供贷款服务,他们大多以秒批秒贷,纯信用,无担保、无抵押,手机自助、当天放款等口号出现在大家视野中,但是这些信贷业务真的如宣传口号那般,做得到“轻松贷”吗?也不尽然。宣传口号过分夸大事实,实际申请流程依然繁琐,这些所谓的针对地摊经营者所推出的业务,也不过是原有业务产品的二次加工。此外,即便真的做到了无担保、无抵押,如何控制金融风险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故银行针对地摊经营者的信贷业务还需要更多的改进和发展。
2.2.2新地摊经济受困于旧的认知可能产生恶性循环传统地摊经济的销售产品大多以价格低廉的小商品为主,商品的质量难以评定,初入小商品市场的地摊经营者也很难得到正规的经销渠道,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很可能陷入金融骗局中。且地摊经济缺乏切实可行的规章管理制度,仅仅是将地摊经济不再列为城市文明评测标准的一环并不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足够的保障。若部分不法地摊经营者一味地追求经营漏洞,以次充好,一锤子买卖,欺诈消费者,地摊经济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最终回到此前充满忧患的状况,那么国家政策的支持也很难继续。
2.2.3消费者权益难以维护地摊经济的过多的自由,地摊经营入行门槛低,经营成本低的同时欺骗成本低,可能会不法商家创造便利条件,以次充好,价格虚高等现象,让消费者难以防范。此外,地摊商品很少有售后保障这一说,尤其是食品类的商品还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这也是其商品成本低和商品经销渠道自由所影响的。这些都共同导致了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很好的维护。
3地摊经济的发展下银行业务的新思考
3.1银行适应地摊经济形成出新的信贷模式
地摊经济为银行提供了很大一批小型客户群,这些进入地摊行业的人大多是一时兴起或者将摆摊作为一个兼职类的短期工作,他们大多需要便捷的短期借款途径,故银行可以针对这些客户完善小额贷款业务,形成针对地摊经营者的信用审核模式,提供小额度的无担保无抵押短期限的贷款,这种新型的信贷模式可以促进银行与这些特定客户之间形成稳定的弹性合作模式。
3.2银行线上线下的业务发展
线上支付市场已经基本稳定,支付宝、微信、中国各大银行等早已经将线上支付环境稳定,支付模式不会有太多的市场空间。中小型银行更多侧重的应该是个性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针对不同人群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亲民业务的发展。面向地摊客户群,商业银行应该适应推出线上产业链整合的信息咨询服务、清晰的信贷业务办理通道和优质的创业指导等。线下业务则协同线上业务,增加专门的地摊经济相关业务,同时为业务办理者赠送经营必需品、收款神器等,让客户感受到金融的温暖。
3.3银行新的风险控制方式的思考
地摊经济是城市的一种边缘经济,对银行而言,这群小微型客户很难被评估,他们大多收入较低、信用信息不足并且经营自由的同时具有很强的人员流动性。目前,许多中小型银行想要抓住这批客户所推出的无抵押无担保的高额信贷业务是不太合适的,这会对经营者和银行都造成一定的风险。对于经营者来说轻易信贷,初入市场便盲目选择了高额的信贷产品,若没有形成稳定的收益环境,后期的偿还可能对这些地摊经营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对于银行而言,这批客户群的信用难以评估,银行过分专注于眼前的金融利益,盲目地给这些流动性强的低收入者提供高额的无担信贷,无疑会提高客户违约的风险。因此,银行在抓住商机的时候也要做好风险控制,银行内部建立专门的风险经理团队,针对这批客户群,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信用评估机制,同时结合银行自身的金融能力,推出不同额度的不同抵押力度的信贷产品。此外,也需要适当地业务流程,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的同时,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真正的解决地摊客户群的资金问题。
4结语
李克强总理曾称赞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人间的烟火,是中国的生机。发展地摊经济可以减轻底层人民生活压力,让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具烟火气,更贴近民生发展。建成以地摊经济为基础的新的商业形态可以解决我国很大一部分就业问题,支持地摊经济是一项正确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举措。但在地摊经济迅速繁荣的过程中,很多地区表现出昙花一现的态势,这都是由于人们继续沿袭传统的地摊经济模式,地摊经济未能适应新中国的发展,未能适应互联网新时代的潮流。新的地摊经济在销售商品、经营模式和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做出革新,唯有如此才能摆脱人们对于摆地摊脏乱差的映像,才能在国民经济发展越来越有“人情味”的同时,做好城市文明建设。如何让地摊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各地的银行应当抓住这次机会。地摊经济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大量的中小型客户群,商业银行形成各地的特色的银行业务,为新入市场的地摊经营者提供良好的引导,提供完整的产业渠道,并推出短期低额的信贷业务,为地摊商户提供资金支持。让地摊经济不仅仅是一时的繁荣,而是真正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便民的、具有“烟火”气息的民生经济,推进国民经济真正向民生长。(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