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代工厂的独白:请品牌方弃单以后给我一条活路
作为品牌的“配角”,代加工企业,也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外贸企业,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如今也成为了最艰难的存在。
随着市场环境发生巨变,无论国内国外,消费者需求都更碎片化,变化也更迅速——百万十万的大订单不复存在,几千件的订单就是大订单;同时交货周期在缩短,过去几个月,现在几天就得交付,否则就会错过市场窗口;与此同时,品牌商的库存负担也在加剧,品牌烧掉库存的消息不时见诸媒体。
而这样的压力也传递到了生产端,让代工厂在用工难、接单难、原材料涨价的困难之外,又多了一个难点:清库存。
而代工厂在不得不自己面对市场的时候,它们发现自己没有品牌、没有渠道,这些事情过去都是它们代工的客户来做。
如何去库存,已经成为当前困扰代工厂的重要问题。
代工厂的烦恼,无处安放的库存
写代工厂,是最近与朋友聚会,遇上了两位做服装代加工的朋友,向倪叔好好吐槽了一番。很意外的一点是,他们吐槽现在生意难、利润低之外,都不约而同提到,现在库存是让他们非常头疼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一般都是工厂只管生产,销售都由品牌负责,如果销售成绩不好,库存是由品牌方来管理的,与工厂无关。
但实际上发生的情况是,工厂是靠品牌方来养活的,品牌是甲方,工厂是乙方,因而现在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品牌选定了一个款之后,就会找到工厂下单,但等到第一批商品上市售卖后,如果售卖情况不好,很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品牌一句话说不要了,就把这些已经制造好了的衣物甩给工厂了,造成工厂巨大的亏损,不少工厂负责人为此不惜给品牌方下跪,请求品牌方能把衣服收走,但往往只能遭到拒绝。
先说说王森(化名),他做服装已经有10年了,一直都帮人做代加工,有外贸加工,也有国内品牌的加工,人家样子过来,他们照单生产,比较机械化的操作。
头几年,生意还比较好做,接到几万件、几十万件的大单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最近这5年,因为品牌迭代太过于迅速,接到的单一般都是几百件,几千件已经算是挺大的单子了。而问题是,这么零碎的单子,还会有尾货,甚至退单。这些单子就基本压在工厂这一块了。
王森说,这几年他踩库存的坑是常有的事,比如有的品牌说,这个款不好卖,我们就不要了;还有品牌方会说,这个款,我们定多了,剩下那些就不要了……反正一个单子有几十件库存是常有的事。
“去年,我接了一个品牌的单子,踩了一次库存的大坑。就是那种在网上开预售的单子,他们第一次下单了300件,一晚上就卖空了,然后马上来下第二批,这次他们下了1000件,这批货他们打算分两次拿,第一次拿300件,后面等我们全部完工拿走,因为我们生产能力还可以,所以一周都全部生产完了。他们先是把那300件拿走了,后面的700件一直不来拿货,我就着急了,催他们来拿。结果,他们说这700件不要了,我问他们原因,他们说没想到这个款卖的不如想象中好,后面加的300件已经卖的比较吃力了,这700件就不要了。因为我们之前合作也比较多次了,这次他们下单的又比较着急,所以并没有签合同,定金他们是付了一些,但根本抵不了货款,这笔库存我只能自己解决了,当然和他们我也不会再合作了。”
王森估算了一下,在每年都进行好几次集中处理的情况下,他的厂里现在至少有4、5万件库存。“好在我还是有不少好单子的,不然光这些库存都能压垮我,当然,现在也让我很苦恼了,因为如果库存再增加,可能我得专门找一个大仓库来堆放这些库存了。而且库存处理起来也是很头疼,管理的好一点的衣服,还能卖出地摊货的价格,管理不好的,只能卖出抹布价了——5块钱一斤。”
还有一位是安华(化名),她现在已经不做加工厂了,她就表示,她会关掉加工厂,就是因为库存太多了。品牌动不动就退单,加上一些坏单、延期单,一年下来就有好几千件库存。“去年,我把服装加工给关掉了,太难赚钱了,淡季抢订单,旺季抢工人,做内单账期拖不起,做外单价格又太低。而且,品牌方都比较牛,我都快要跪下请他们把货拿走了,但他们只会说自己负责。我十几年服装加工做下来,得到的就是一堆库存还有一屁股债。”
代工厂可能面临更加艰难的状况
作为代工厂的前端,品牌方发展的情形,直接关系到代工厂的日子好不好过。不过,很遗憾的是,2019年服装行业的情形,并没有看到好转。麦肯锡发布2019年全球服装行业趋势,就对行业不那么乐观。
第一个原因,全球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相关问题会对2019年的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服装行业也受到了全球经济所辐射的风险。《时尚状况报告》(Stateof Fashion report)调查的高管(42%的受访者)认为,2019年的行业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第二个原因,是消费人群发生了变化。年轻一代正成为购物主力军,包括Z世代(Z世代是美国及欧洲的流行用语,意指在1990年代中叶至2010年前出生的人)和千禧一代将成为服装零售的购买主力军。仅以美国市场数据为例,千禧一代与Z世代代表着3500亿美元的消费市场。他们选购商品更加没有规律可循,喜好的东西更加个性化。这样的经济变局之下,很多服装企业都在走下坡路,包括HM等快消品巨头的都纷纷进入寒冬期:Topshop亏损,与中国合伙人解散,退出中国市场;NewLook 业绩不佳,关店潮,退出中国市场;H&MNyden 业务重组,CEO辞职;GAP退出澳大利亚市场,关店潮,关闭第五大道核心旗舰店;Forever21 退出法国市场………
第三个原因,在2019年,服装款式设计和潮流更替不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趋势更新加快,品牌和商家们需要利用技术加快产品线更迭的频率。而这一趋势对于订单生产周期和出货量也有更高的要求。
每一个原因都对品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快出货,或许还需要有更多存货,而对处在下游的代工厂而言,这些变化都可能成为赶工、库存的负担。
代工厂只能遮掩去库存的尴尬
有了库存之后,自然只能清库存了。为了清库存,各个厂家也是绞尽了脑汁。因为他们没有渠道,也不面对客户,只能采用最原始、最麻烦的方式去库存。
安华为了清理库存,有段时间,就叫她妈妈和大姨到农村去摆摊卖衣服。“我给她们算25一件的工资,早几年这样还能卖出去,后来农村淘宝也很方便后,这样摆摊也不太好卖了。”
王森去库存尝试的办法更多:找国内外客户收购;卖给国内批发商、零售商;做网店自己卖;做促销品……每一种方式处理起来都很麻烦。
因为王森的库存里,有很多是品牌库存,他还不能明目张胆地叫卖,“我们还是要顾忌品牌方的利益,明明是品牌方下的订单,按照品牌方指定的样式生产的衣物,但我们不能拿着品牌方的名义出去售卖,更不允许以打折,促销等名义出现。毕竟我们未来还是需要合作的,不然,我加工厂开不下去啊。”
王森说的,也是很多代工厂的生存现状。
最终,代工厂处理库存的方式,一般来说就是:剪标出售。比如说:某代工厂有XX品牌的衣服,他们就会将商标部分全部剪掉,然后放到线下三五线城市、超市等等地售卖,找一些相对不那么打眼的渠道去处理。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层“不可言说”的痛苦,导致这些渠道贩售起来也只能遮遮掩掩,往往让人感觉真假莫辩,因而引发很多纠纷。有顾客买到衣服后,会质疑这是假货了,然后再掉头回来索赔。
其实,只是出货的渠道不一样而已。
以库存电商平台爱库存为例,爱库存是以处理品牌库存为主的,但这些库存有多种来源,也不会100%来自品牌方,有一些是在工厂端的,但100%是正品。
在与上游供应链的合作中,爱库存也接触过不少王森这样的代工厂,对他们的遭遇深感同情,也建立渠道帮助他们去库存。
如何助力有生产实力的代工厂
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代加工厂的生产能力,很多电商平台都看在了眼里。为了切实解决代加工行业的痛点,手握消费者数据的他们,打算赋能生产端,形成新的商品流通模式。阿里、网易等巨头都已经在接入生产端。
电商工厂,已经是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的一种新形式。电商平台直连工厂,尽可能消除中间环节,以前端消费者数据为驱动,降低生产的不确定性,从而形成新的商品流通模式。
库存的产生是因为需求的不确定性。通过电商平台锁定一个相对确定性的商品需求,工厂再进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以最短的路径和时间送到消费者手中,形成新的商品流通模式,或许零库存可期。
爱库存联合创始人兼CEO冷静就在3月底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新消费时代已经从原来的流量时代全面往产品和供应链时代发展,社交电商只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不一样,比拼到最后,还是落在供应链、产品、服务这些核心能力上。而爱库存也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打造智慧供应链生态系统。
当然,目前的情况是,电商平台与代工厂的合作并没有想象中的紧密。工厂的核心诉求是订单和生产利润(更低的生产成本,更高的出货价格),但在生存压力下,代工厂不可能放弃品牌方的大订单,这是他们的主要订单来源,会优先考虑这部分订单的稳定性。这个原因也造成目前跟电商平台合作密切的多是中小工厂,大一些的代工厂仍选择订单形式的合作,即使改造也是单独分出一条生产线做尝试。
所以,库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都还困扰代工厂,而去库存依然是代工厂不得不面对难题。只希望各方都高抬贵手,让代工厂去库存之路走得顺畅些,不要动不动就被质疑是假货。(倪叔的思考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