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中村旧货市场记忆
由于北京人口流动频繁,历来旧货市场很繁荣。
2016-2017年我在西四环衙门口打工子弟学校志愿教孩子摄影课,学校在城中村,校门口就是一个巨大的旧货市场。没想到为了市容市貌,一年后就给拆了。在拆迁过程中我拍了一些照片,大概是这个旧货市场唯一留存的影像了。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
民国时期的西小市,是北京当时最大的一个旧货市场。另外还有东、北、南三个旧货市场。南北两个小市场均为早市,天未亮久有人活动,太阳出来不久就散市,所以又叫“鬼市”。
一些没落的满清贵族把祖上传下的文物换钱用,又怕被熟人碰上,所以南北特别是北小市经常有好物件出现。三、四十年代的西小市是最繁华的时期。
解放后北京人大大小小的旧货市场也不少,其中不乏还存在于四九城中,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谁还没有个“放着占地儿,扔了可惜”的东西,也许是家具玩具,也许是古籍善本。
哪怕是一些“传家宝”式的玩意儿,往地摊儿上一摆,寻么着慧眼识珠的人,给个自己心里能承受的价格就转手了,就算是自己个儿心爱的宝贝,谁还没个走窄了短钱的时候,兴许哪天撞大运喽还能赎回来呢。
逛旧货市场实在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旧货市场不比正经市场,砍价普遍都畏首畏尾,但在这儿,您大胆说出心中的想法,比如您认为这东西就值10块钱,可他非卖500,那咱就得聊聊。
一些二手家具您可能看着不那么光鲜了,不过没事儿别担心,回去拿肥皂洗衣粉擦擦都能用,我经常选择买二手家具的理由,一个就是便宜可心儿,另外一个就是没有甲醛。
在旧货里翻翻找找,有时候碰到同好相视一笑,还能聊两句京城八卦,相约下一次扫货之旅。
淘久了会发现,很多东西只是并不是坏了,因为旧了老了就被抛弃了。但只要你用心,好好擦去它们身上落下的时光灰尘,它们也能发出不一样的光辉。
毕竟,好的生活,没那么贵。
在石景山鲁谷的西四环内有一处城乡结合部,人员聚集,建筑拥挤,道路错乱。这里也存在着一个规模庞大的的旧货市场——西四环旧货市场。
这里主要经营家具家电类产品,都是从外地来的农民工,有的从市场刚有雏型就来了,几年的时间,凭着勤劳和辛苦,在家里买了房子,供孩子上了大学。
旧货市场周边的民房里住满了农民工,主要是服务员,保洁员,美甲的,厨师等,基本都是体力劳动者。如果是一个人在这边工作,这样的工种一般都有单位宿舍,但是结婚成家的人为了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带着孩子,一家人挤在1多平的房间内,尽可能省钱。
旧货市场附近有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专门招收不够条件入北京公立学校的孩子,虽然每人每年也要五六千块钱,学校的老师也没有什么教师资格,但是能带在身边,总比留在家中做留守儿童心里踏实一些。
由于衙门口旧货市场与附近民房从事经营或居住的达数万人,用水、用电、消防等各类安全隐患频发。此外,市场主营业务为废旧物资回收,原始粗放的回收加工方式,对周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市场运营虽然给衙门口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同时也让衙门口村深陷“人多、车多、垃圾多”的窘境。
按照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专项行动工作部署,鲁谷社区中心组织消防、公安、城管、交通等执法部门,对衙门口西五环旧货市场进行了综合执法检查。
衙门口旧货市场最终于2017年夏天全部拆除,在那里工作生活的人们虽然努力的想拖住的后腿,却也来不及在这里度过最后一个夏天。
商家那些旧货要拉到附近的县城消化库存,租住廉价房的家庭不得不搬进楼房。
打工子弟学校也被关闭,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得不努力寻找离北京城区更远的,能接受他们的学校。更多的孩子随着父母一方回到老家,适应农村的生活。他们的家庭收入也将减半。
曾经的天宝旧货、菜户营城南旧货、北方旧货、北沙滩旧货、通州西门、利康金桥、双桥旧货…到现在仅存的怕是只剩下潘家园旧货市场和大柳树的鬼市了。(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