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 从服装变化感受改革开放

乌木 2021-09-04 0 717

我于上世纪70年代出生于弥勒市西三镇与石林县接壤的一个偏僻彝家小村寨,在我小时候家乡没有服装的概念,唯一能够提供布料的单位就是供销社,大家都需要扯布料回来缝制衣裤。这样的衣裤除遮身蔽体取暖外,不用提漂不漂亮了。

那时候,就算你有钱,没有布票也扯不了布,因此大家都格外珍惜手中那点可怜的布票,一般来说都要逢过节才能到供销社扯点布料做新衣裤。

那年代一般家庭有三到四个孩子是正常事,因此还要计划好哪个孩子用多少布料够做衣裤,一定要精打细算。

我家里有一台缝纫机,那是我们村唯一的一台缝纫机,这还是在外教书的父亲为方便家里,省吃俭用很长时间才买来的,由我四叔挑回小山村。而我聪明的母亲虽然不识字,倒是学会了自己裁剪面料缝制衣裤,虽然式样单一,但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已算是了不起的事了。

布票在我印象中,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结束了其使命。这时候,农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忙间隙还可以弄点小商品出售,手头略有节余,而布料供应也已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式样多了货物充足了。

那时候,孩子们大部分的服装就是绿军装和中山装,而青年男女们可以到乡镇露天地摊上购买到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二手库存服装,有些正统场合穿的还换成“的确良”白衬衣。这时候才真正有了服装的概念。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服装行业蓬勃发展,原来临街各单位都是封闭式的,现在却已全部变成商店,其中就有不少的库存服装店,服装供应已是五花八门,既有一天到晚放喇叭“跳楼价”、“搬迁减价处理”的,亦有放着悠扬音乐的品牌店,不同阶层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自由选择服装。

而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网络平台进一步发展,街道上服装专卖店众多,服装品牌和式样琳琅满目,外面的服装世界有多精彩,隔不了夜就传到了祖国的角角落落。

中国人的腰包鼓起来了,已不需要再为一两件服装内心挣扎半天,从老到小满街的服装就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而老一辈讲得最多的,就是眼睛都望花了,当年就一两件服装还要缝缝补补,有时候今晚洗了明早就要穿,你们这些年轻人赶上好时光了。而年轻一代却已对这些习以为常,偶尔遇个牛仔裤穿洞的,都是为了潮流赶时髦。(佟光赢

发布者                           我也要免费发布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