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吨库存茶根本喝不完!谁能引领中国茶叶第三次产业革命?
产能过剩,库存严重,是中国茶叶面临的最大问题。然而,茶难卖,产能过剩的困境,除非出现新一轮产业革命,否则,很难改变。
- 01 -
茶叶,庞大产能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产茶国,世界第一茶叶消费市场,也是世界第一大茶叶库存国。
形成庞大库存,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六七年积累的结果。
残酷的是:庞大库存,根本无路可退。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20年,我国茶园面积达4747.69万亩,同比增长149.82万亩。
庞大的茶园面积,茶叶只会越产越多,然而,内销增长缓慢,出口一直疲软。新茶源源不断产出来,新茶尚且喝不完,根本无法顾及往年的茶叶。
库存,只靠茶客喝,根本喝不完。
就拿普洱茶来说,一个357克茶饼,够老茶客喝一个月。一辈子的茶龄,满打满算从25-65岁,再往上,年纪大了,也喝不动了。
人生一场,喝茶40年(很多人喝茶没这么久)。40年,480个月,每月357克饼,一生大约也就160-175公斤茶。
很多茶客家里的囤茶,早就不止170公斤了。源源不断产出来的茶叶,终将面临供过于求的残酷现实。
产能过剩的局面,只靠喝,根本无法改变。
- 02 -
去库存,产业革命
只有生产力才是真实的。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飞速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我国茶叶庞大的库存,根本喝不完。(工业革命产生在英国,正是英国从殖民地掠夺了很多原材料,本土市场消耗不完,才憋出了工业革命)
茶叶要解决产能过剩的局面,需要茶产业出现新一轮产业革命。茶叶史上,已经有过两次变革:
第一次:明代炒青工艺、手工业革命
炒青工艺的出现,铁锅炒茶,可以控制温度和火候。最终,让茶叶能够长久保存。
炒青工艺出现后,全国各地逐渐出现黄茶的焖黄工艺、红茶的揉捻发酵工艺、青茶做青等工艺。
新工艺让茶叶长久保存。茶叶能够出口到世界各地,为大明朝换来源源不断的白银。
正是因为茶叶出口,让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欧洲人抢南美洲的白银,买中国的茶叶),到明朝中后期,才能将白银作为法定货币。
可以说,明清两朝能够繁荣数百年,茶叶功不可没。
第二次:英国机械化制茶
1849-1853年,罗伯特福琼把茶叶偷出中国,在殖民地印度试种正山小种。大约20-30年,他们种出了大吉岭红茶。
印度茶叶,从一开始,就在英国的支持下,走机械化道路,实现了茶叶生产的标准化、大众化。这一阶段,在英国和其殖民地,涌现出了很多机械化茶企。
英国在殖民地种植茶叶,并推广机械化后,中国茶叶出口,江河日下。1903年,中国茶叶出口只占世界出口的33%。到1921年,占比更是跌到8.8%。
往后近百年,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市场,被打得一败涂地。
本质上,是茶叶生产力形成了代差。西方通过机械化制茶,压缩了生产成本。而中国茶叶,始终是一家一户,手工生产。
同样的茶叶,别人机械化、制茶成本20块,我们手工制茶,成本需要100块。就市场而言,根本没有竞争力。
两次科技革命,都带来茶产业的飞速发展。第一次,我国主导茶产业革命,茶叶出口,让中国富了几百年;
第二次,英国工业化实现茶行业变革升级,中国茶叶彻底落后于世界。
因为第二次茶产业革命的冲击,国内甚至出现了7万家茶企不如一个立顿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并不靠谱。中国也有标准化茶企的代表:
央视《超级工厂》栏目曾曝光过某茶企的生产线,相比传统手工作坊,基本实现工业化、标准化加工。
基于强大的生产能力,2021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21年全球十大高端茶中,竹叶青位列其中。
然而,竹叶青的加工工厂,虽然有一流的科技化,但无法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最多算得上茶产业革命2.5。
因为,它仍然立足于品饮,虽然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但无法带来庞大的增量市场。
第三次茶产业革命,中国茶叶深加工
茶叶,世界上最特殊的树叶。
茶叶中含有糖类、氨基酸、生物碱、天然色素、茶多酚、茶皂苷和700多种芳香物质。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经过分离鉴定,已经有500多种,有机化合物超过450种。
这些成分,一旦广泛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必然带来庞大的增量市场。其规模,远不止2020年,2888.84亿元的内销规模。
目前,茶叶深加工已经得到初步运用。茶叶深加工,用我国茶叶总产量5%的中低端原料,创造了我国茶叶1/3的产业规模。
比如,用15万吨茶叶原料(价值大约15亿元),可以提取出2.5万吨茶叶提取物,创造1.5亿美元外汇,150多亿元的健康产品,1000多亿元的茶饮料和奶茶。
一旦茶叶深加工得到广泛运用,必然会引发茶产业新一轮产业革命。卖茶叶科技产品,远比卖原料赚得多。
写在最后:
我国茶叶,有名优茶和大宗茶。
未来的茶叶市场,可能是名优茶用于品饮,大宗茶用作茶叶深加工。既满足国人茶文化的需求,又能做大茶产业。
茶文化,中国茶叶的基础
在中国,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
国人喝茶,口渴时候,一杯下肚,分外舒服。心情好了,小壶慢煮,追求惬意。喝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一人一茶,喝的是忙碌生活背后的些许惬意,三五好友,说茶论道,喝的是一种真挚的友谊。
人生如茶,苦中有香,香里带甜,苦尽甘来。亦或拿起放下,看淡沉浮。一杯茶,于文化,于茶道,早已融在国人的日常生活里。
茶,无需懂,喝,就是一种享受。在天气阴晴不断变换的午后,沏一壶普洱,伴着些许音乐,读一本喜欢的书,是那样的惬意。
茶,一杯饮料,早已融入国人的骨髓。
深加工,做大茶产业的关键
茶,不仅仅是一杯饮料,更是一方民生,千千万万人的饭碗。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我国20个省份、近1000个产茶县,涉茶人口8000万,其中,大多数是茶农,茶叶生产大多位于山区和半山区。
产茶大户云南,光茶农就有600多万。
茶产业,不仅要让国人喝到健康、干净、卫生,性价比高的茶,也要做大产业蛋糕,让8000多万涉茶人口过上好日子。
这样的茶产业,才是符合老百姓利益的茶产业。然而,茶区茶农收入极不平衡。
比如冰岛老寨,家家户户年入500万,但保山等地的茶农,茶价几块钱一公斤,茶农的收入,只能勉强脱贫。
能让中低端茶叶,发挥最大效益的,只有茶叶深加工。
茶叶深加工,推广开来,还需要一段时间。
目前,茶叶深加工规模较小。但是,随着我国冲击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科技的突破,必然运用到一个个产业中。
茶叶,定能分到一杯羹,茶叶深加工,又有最专业的人领导。
中国茶叶深加工,未来可期!(普洱话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