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回收客服中心:废弃物变身“金疙瘩”
废旧汽车处理车间
2.2米瓦棱直板生产线
废旧品搭建的机器人模型
塑料圆织机叮铃铃……叮铃铃……“您好,这里是‘965955’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的?”随着一阵短促的铃声,一位市民拨通了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热线。仅仅几分钟,客服人员完成了接单、记录以及派单等流程,一辆印有绿色“再生资源回收”标志的回收车迅速驶出,按照约定时间前往市民家中进行回收。这样的场景在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客服中心每天都上演着无数遍,而市民家中的废品也通过这种方式被一件件送进位于红古区的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从一条条现代化的生产线上“变废为宝”。生产线循环利用“零排放”让每一件废品物尽其用市民家中难以处理的废品究竟是如何“变废为宝”?大量的垃圾集中会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到底有多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位于红古区的兰州兴盛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进入产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辆辆运送废旧物品的车辆在园区内不断穿梭,将成堆的废旧物品运进产业园后经过简单的分类处理,然后被打包成捆,并按照不同的用途整齐的码放在各自的区域内。在园区一侧的废纸加工车间内,工作人员利用大型处理设备首先将废旧纸张初加工为半成品,然后根据原料的分类进行深加工,再通过一道道生产线流程,将废纸制成一个个崭新的产品包装箱,而废纸当中的短纤维则被制作成了鸡蛋托。据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总经理戴南昌介绍,目前,我国的废纸回收率仅为20%至30%,这也意味着每年流失的废纸达600万吨,相当于消耗森林资源100万亩至300万亩,而每回收一吨废纸就可再造出800千克好纸,可以挽救17棵大树。对于再生资源利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戴南昌表示,产业园从规划伊始,就提出了不排渣、不排气、不排废水的“三不排”原则,因此,废纸生产线采用了国内先进的全封闭循环污水处理系统,园区内没有任何排水口,真正做到了生产废水零排放。对于废纸再循环中产生的废水则通过厌氧、生物菌和封闭设施等污水循环系统处理后制作成中水,进行再利用。废渣则通过车间制作成水煤浆,与废气一同进行收集燃烧,产生蒸汽,并再次利用到造纸车间,使进入厂区的所有废品均能物尽其用。园区内最吸引参观者的则是位于深处的“汽车坟墓”,这里既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解放”,也有款式不算陈旧的各式轿车、中巴车、摩托车,似乎每一辆都诉说着曾经的故事。顺着废旧汽车旁的道路便进入了废旧汽车处理车间,硕大的厂房内摆放着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机器。在机器的进料口,一辆辆刚刚经过预处理的废旧汽车沿着传送带缓缓进入机器,1分24秒后,刚刚结构还十分完整的汽车框架被拆解成了无数碎片,车体内的各类金属、橡胶、塑料等分解物沿着各自的输送带进入不同的区域,等待再加工处理。据现场的操作员介绍,废旧汽车被收购到产业园后,首先要对废旧汽车的发动机等五大总成进行拆除,并将完好的大灯、方向盘、保险杠等可以再利用的零件拆除后按二手配件销售,随后,将废旧汽车的放入生产线,由大力剪对车身进行一分为二的破碎,并将破碎后的车身放入整体破碎生产线进行打磨、分解等精细拆解加工和分类。对于拆解后洁净钢将作为钢材使用,塑料则形成颗粒后制成塑料产品,橡胶颗粒则可制作成胶管、胶板或用于高速公路的道路铺设。这位操作员说:“废旧汽车产生的塑料只是产业园内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塑料废旧品被收回后都被集中制作成颗粒,然后通过不同的车间加工成塑料编织袋、杯子、工艺品或公园和道路两旁常见的塑木桌椅等塑木产品。”509个回收网点遍布省内据了解,目前,产业园通过项目建设,依托现有的回收网络体系,已逐步形成了“回收—预处理—初级加工—深加工”的完成产业链,产品涵盖原材料、简单加工品、深加工产品等多个层次,从原有废旧物资的“废进废出”转变为“废进新出”,初步构建了回收网络、市场交易、加工利用为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体系。产业园通过对收购的废旧资源,如城市垃圾、废纸、废旧电器、废旧金属、报废轮胎、废旧农膜、棚膜、地膜等通过园区内废纸再制造、废旧电线电缆拆解加工、废旧电子拆解加工、报废汽车拆解、废塑料加工、废橡胶(复原胶)加工再利用等分拣加工项目进行再加工,再加工后的产品包括各类包装箱、邮政箱、炸药箱、部队专用箱等一万余种品种及各类塑料制品、木塑产品、汽车保险杠等多种新产品。与此同时,公司已在兰州及省内周边市州建设分拣中心7个,回收网点509个。2017年实现工业产值15亿元,废旧物资收购量占全市可收购总量的80%左右,报废汽车收购总量占全市的50%左右,废橡胶年回收量占全市的60%,废纸年回收量占全市60%,废塑料年回收量占全市57%,废旧电子年回收量占全市的50%,资源回收率居我市回收行业主导地位。搭建畅通渠道仍需再“下功夫”按照规划,未来产业园将紧紧抓住国家及省、市、区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良好机遇,充分把握政策优势,发挥产业园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建设大型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基地和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报废机动车拆解、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废钢处理、废有色金属处理、废橡胶及废旧轮胎处理、废塑料处理、废电池处理等项目,横向延伸发展资源利用及节能环保领域的装备、材料及产品制造等产业,配套发展物流、金融、环保、科研、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并通过产业链延伸和绿色发展,形成静脉类产业集群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持续提高行业规模和工艺技术水平,提升产业园整体竞争力。然而,对于刚刚建立仅几年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来说,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中,最困扰产业园的就是生产线“吃不饱”的问题。按照设计,产业园废旧纸处理线的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但目前收集到的大概每年只有12万吨左右,这还包括了周边一些省市的废旧纸张。废旧汽车生产线的设计能力达到了1.18万台/年,但目前每年也就只能收购到千余台,其他的电器和废旧物品收购情况也基本类似。对此,兰州市再生资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产业园主要是通过遍布在全市的标准化收购网点和进社区现场收购以及“12345”民情通、“965955”回收热线两部热线电话进行收购。可就目前情况来看,进社区收购主要还是以宣传和培养意识为主,实际收购的数量并不多。未来,产业园准备在全市大型社区先建立50个标准化收购网点,直接对接居民,并向居民发放带有二维码的垃圾袋,将不同垃圾放入不同的垃圾袋,工作人员则通过扫码获取垃圾信息,最终实现“垃圾不落地,减量化”和“垃圾分类”。同时,为了更加方便社区居民,产业园还积极开发线上产品,今后,使居民可以在网上预约回收废旧物品,并实现对居民的网上支付。此外,产业园还准备在各社区设立废旧衣物回收点,使居民家中的废旧衣物能够通过再循环利用发挥“余热”。精致兰州·记者观察经过几天的走访,不难发现,虽然我市被认定为国家“矿产城市”的几年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收购人员普遍存在规模小、方法原始等问题,分割加工大都采用割、锤、砸、酸浸、火烧等人工拆除的方法进行。一些拾荒者从垃圾箱、垃圾集中点翻拣废品卖钱,使垃圾随地散落、丢弃,对城镇、街道造成第二次污染,特别是一些回收加工网点露天存放废旧物资,睛天臭气四溢、雨天污水横流,污染环境问题突出。对此,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放开经营后,由于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不大,利益驱使一些人蜂拥而上。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标准和市场管理,不少收购网点沿街沿路开设,一两间旧房,一块空地,一个台秤就开张营业,没有统一规划,多数未办理营业执照和手续,环境卫生脏乱差,影响市容市貌、扰民等问题频发。同时,无证经营网点分散经营、乱堆乱放、无视安全隐患、各自为战的状况,干扰规范门店的收购业务,给行业统一管理、资源集聚带来难度,而执法部门对正规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往往能加强执法监管,但对那些无照经营的小作坊长期缺乏有效监管和坚决打击。生活垃圾处理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民生事业,基于此,业内人士建议,可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把垃圾分类、回收低值可再生资源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等服务项目交给再生资源公司来做,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作为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同时,再生资源公司在相关政策机制保障下,也可通过自主投资和自主选择技术手段,从源头分类到末端处置开展全过程系统设计和整体运营,政府则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资源利用+环境服务的新业态。在此基础上,在旧城改造、新城区开发、新建居民小区建设规划审批中,将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作为社区配套服务的一项内容进行规划审批管理,按2000至2500户居民设立一个回收点为参照标准,以社区为单位,原则上一个社区设立一个回收站点,主城四区建设4个分拣中心。以此,既能保障市区垃圾得到全域无公害处理,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线“吃不饱”的问题。精致兰州·记者手记各类矿产,特别是稀有矿产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大国之间博弈的重要筹码。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在不断开采中逐渐减少,甚至枯竭。在此背景下,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蕴藏在城市中的大量废旧物品,并通过循环再利用使原本藏在犄角旮旯的废旧品焕发新的光芒。废旧物品循环再利用当下已成为大趋势,势在必行。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均出台多项切实有效的措施,相关企业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完善产业链条,以此鼓励全民参与到废物循环利用当中。可是,从走访过程中不难发现,对于废旧物品的循环再利用,一方面是企业“吃不饱”,另一方面则是很多仍然可利用的废旧品进了垃圾场,而市民的参与度其实并不是很高,大部分市民对废旧物品的处理仍停留在昔日的初级阶段。其中,既有大部分市民怕麻烦的心理,也存在市民对废品再利用认知度不高以及“买卖”双方通道不完善等因素。要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个人观点来看,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仍需要下大力气通过各种方式对市民进行宣传和引导。同时,需搭建更加完善和合理的渠道,畅通市民与企业的交易桥梁,让废物回收再利用成为全社会普遍行为和常态。此外,应从普通市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进行倡导,使市民从根本上对废物再利用产生认知,使其能够更加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废物循环利用当中。(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