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老北京的鬼市 鬼市里的规矩和行业切口儿

紫光灯 2022-04-14 0 1286

今儿和大家聊聊北京的鬼市

说到鬼市 ,咱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夜间存在的,个体地摊儿经济模式。北京人把它称为练摊儿。这种和夜晚有关联的,练摊儿模式,如果按照时间段来分的话,其实有3种类型,一种是叫晓市,就是现在大家普遍叫做的早市,它一般是在黎明前,也就是从早上3,45点钟左右开始,到天大亮,基本就要收摊儿了。它主要是以卖菜,卖水果,卖早点为主。一种是夜市,它是从天快黑,也就是晚上5,6点开始,到凌晨左右收摊儿,它主要是以卖旧货和夜宵儿为主的。第三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鬼市。它是从凌晨11,2点开始,到次日4.5点钟,也就是天快亮的时候收摊儿。

现今已经将这些“夜市”统称为了“鬼市”。京城“鬼市”的前身,就是四九城买卖旧物的所在,名为“小市”。 这“小”就是指市场上卖的都是零七八碎的小物件儿。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了鬼市。

所谓鬼市,一是指卖的货物中鱼目混珠,它不但有来路不明的东西、非法的东西; 更有蒙人的假货,在交易中心经常出现李鬼充李逵的现象。二是因为“鬼市”的开市时间。它一般都在凌晨天黑前就开市,天刚刚一擦亮,就像晨风吹雾一样,一下子就散了。这来无踪去无影的,在鬼市,那真的是连鬼都不知道自己能收到什么。 所以人们才把这种夜市称为“鬼市”。

这“鬼市”里的的各种商贩,鱼龙混杂,涉及五行八作,即有摆小摊儿的小商贩,也有江湖大盗,还有小偷,小摸甚至盗墓的的人。在解放前,大到王宫贝勒变卖家产,太监从宫里偷出来的珍宝,小到佣人从家里偷出来的杂物都曾经出现在鬼市上。因此后来在鬼市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能问物件的来源,因为问了也不能说摊主从来不吆喝,不招呼,不拉买卖,全凭“趟”的人自己看,自己挑。

老年间,北京人到鬼市,不能说“去”,也不能说“上”,更不能说“逛”。这是因为“去”字大有一去不复返之意,很是不大吉利。“上”和“逛”这两个字毛病虽然不大,但是缺了一番敬畏之心。而“趟”(汤)字,多了几分“水深水浅,水急水缓,自己趟着试试”的意思。这是因为鬼市中的货品不仅样多繁杂、琳琅满目,而且真假难辨,有真货居奇,也有赝品哄人,这分的清,分不分的清全凭自个儿的本事。

老北京鬼市历史悠久,直到解放前,在这四九城里,更是有了“四城八鬼市”之说。据说西城老皇城根下的那个最大。还有德胜门的北小市,宣武门的西小市,崇文门的东晓市,东直门的小市,还有在天桥、高粱桥、朝阳门外等等的小市。这些小市都后来,都被统称为了鬼市。

北京比较著名的鬼市有3个,一个是南边儿的,崇文门外的东晓市,一个是北边儿的,德胜门附近的北小市。还有一个就是东边儿的,东直门鬼市。

这崇文门的东晓市,在清代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当时它位于崇文门外药王庙,半壁街附近。(这药王庙就是现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附近)。这里摊与摊相连,每天开市顾客云集,争购物品。东晓市上比较出名的是卖估衣的,也就是卖旧衣服的。还有呢,就是卖旧货的,这些旧物件儿,作为原材料或半成品,买回去后,在加工制成商品出售。所以说,东晓市既是个旧货销售市场,又是各种行贩搜购原材料或商品的货源集散地。这也是“鬼市”的一大特点,那就是,从原材料到成品货物,都在这儿有销路。从而这也让鬼市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除了崇文门外的东晓市,德胜门附近的北小市在早年间也是很热闹的。这跟东晓市不同,因为它挨着什刹海附近的众多王府、豪宅。所以从清末到民国,在北小市捡漏发财的传说让众多古玩爱好者趋之若鹜。清末的某些落魄贵族,到最后为了生活,也只能变卖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那点儿私产。但由于毕竟自己有着贵族身份,还要点儿脸面,所以就趁着天不亮看不清脸时出市售卖,天刚露鱼肚白就赶紧溜回家中,生怕熟人知道了之后数落。据传,溥仪的七叔载涛落魄时,就曾经在这北市摆摊儿卖过“破烂”。这件事儿,最开始知道的人并不多,也没引起外界的注意。直到有一天,载涛在无意之中错将一只珍贵的明代瓷器当作一个普通的旧瓷器卖掉了。居然捡了个这么大的便宜,于是就盯上了载涛的小地摊,几乎每天都要来看上一看。这从此涛贝勒鬼市摆地摊的消息就传开了,并搞得当时是满城风雨的。

到了建国前,德胜门北晓市卖文玩字画的少了,卖洋货的却多了起来。这些东西有美国的救济品,也有走私品,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既有饼干黄油肉罐头,也有皮鞋大衣望远镜,来这儿逛一圈那就算“开了洋荤”了。

这东边儿,就是著名的东直门鬼市,早年间东直门就在城门内,形成了最初的早市,主要是贩卖蔬菜,杂物的小贩。他们后半夜呢,就开始蹲点叫卖,黎明时就四散退去。由于当时这条街上的小贩,多以煤油灯采光,远处看是星火朦胧的,并且还有些瘆人。在加上东直门在清朝时,是专门用来运送逝人的城门,站在东直门门楼上往城外看,会看到一大片的坟场。故此这条做“鬼市”的街道呢,就被老百姓称为了“鬼街”。后来解放后,大家都觉得这个名字实在是不雅,于是就改名为了现在著名的吃货一条街“簋街”。从此以后,这原先鬼市上的交易的物品,被由一种叫座“麻小儿”的外来美食所取代,并成为了这条“鬼街”上新的代名词了。

在这鬼市发展过程中,渐渐的演变出了很多行业切口(隐语),, 又称“春典”,也就是所谓的行话。最典型的就是老北京人嘴里所说的“佛爷”,这“佛爷”指的是小偷,取的是千手千眼佛之意。还有就是 “低头斋”,又叫“一杆挑”的。 他其实就是指那些收买旧鞋,翻新后在摆摊出售的小贩。

这老北京走街串巷,收买旧货的人,被称为“打鼓儿的”,它又分为打硬鼓儿和打软鼓儿的两种。这打硬鼓儿的,是指本钱较多,专门去京城旧官宦府邸、富户豪绅之家,收买金银首饰、细软皮货、硬木家具、古玩玉器、书画法帖等贵重物品。这打硬鼓儿的获利颇多。有句俗话说:“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只要碰上一宗俏货,就够一家大小半年的“嚼裹儿”。

打软鼓儿的多串北京内外城的贫民区,收购一般居民的废旧物品,即使买满两大筐货也卖不了几个钱,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打软鼓儿的在民国初期都在大筐里装上几包火柴,用以易物,故打软鼓儿的又称“换取灯儿的”。

查看源图像

这鬼市里还有种叫“并黏子”和“吃格念”的人,他们就是指在交易时,一人帮腔,一人充作买主,专蒙逛小市人的,类似于现在的诈骗小团伙儿。

这鬼市在买卖之间也很有讲究,比如说把去买货叫做“抓货”或者叫“上货”。这货又分大件货,秀气货,成货,零货,洋货,“俏”货等等。买卖双方要价还价的行话是:“麽、按、搜、臊、歪、料、俏、笨、脚、勺”,用这十个字音分别表示一至十。还有像什么“搅黄了”,打眼了,捡漏了这些词也都是从鬼市流出的行业暗语。这些神秘莫测的交易术语,或许也是这种夜市被称为“鬼市”的原因之一。

跟北京鬼市有关的传说,那最著名的莫过于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这档子事儿了。据传,当年刺杀时之所以炸弹没响,就是因为这个炸弹是在“鬼市”上买的,他买走了眼,让人给蒙了。

到了90年代初,北京城出现了以潘家园和东五环的大柳树市场最为出名的两大鬼市。现在,好像只剩下东五环垡头附近的那个大柳树旧货市场了,它是在每周二的晚上开的。现如今的鬼市,经营的除了各种古玩字画、瓷器杯盏,还有形形色色的小玩意儿、小物件儿。大都是些平日家里闲置或库存商品什么的。由于在鬼市中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感,故此即使到了今天,鬼市仍然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

好了,今天就先和各位聊怎么多,咱们回头在见。(京师玩儿主

旧货 ·

发布者                           我也要免费发布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