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连央视点赞的临期食品,到底值不值得做?

cvb123 2022-08-01 0 845

这几天,微博、B站、知乎、小红书等众多平台上关于临期食品的话题很集中,其中,微博上“年轻人买临期食品来减少浪费”这一话题的阅读量已突破1亿

今年5月,央视播放临期食品新闻称这是一场一举多得的胜利。将临期食品流转出去,可以缓解商家的库存积压;对于食物本身而言,也是一种避免浪费的行为;对消费者而言,更是可以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正是看到消费者购买临期品的心理,资本们看到了这一商机,将手伸了过来……

群雄逐鹿

争霸临期品市场

据艾媒咨询的调研报告指出,这条赛道上今年涌入不少创业品牌,特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一些具备资源的个体户。这样的店铺主要集中在电商平台,以及社区周边小店。它们存续时间长,规模不大,集中度差;

二是拥有资本助力的创业品牌。这些品牌融资额度聚焦在A轮及以前,也不乏明星机构的参与。

好特卖,定位于快消品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库存尾货处理商。目前已经与旺旺、费列罗、汉高等200余个品牌建立尾货合作关系,销售渠道为线下实体店。

好特卖成立于2014年9月,直到5年后才开启资本之路。

2019年9月,好特卖完成天使轮投资,资方为新进创投;2个月后,该项目再次完成Pre-A轮融资,资方为MFund魔量资本;2020年6月,好特卖完成A轮融资,金额达数千万人民币,云九资本、金沙江创投出现在股东名单内;同年9月,公司又完成新一轮融资,金沙江创投继续加码,日初资本紧接着跟上。

繁荣集市(Boom Boom Mart )是一家总部落户于上海的公司,品牌SLOGAN“您身边的宝藏折扣店,今年3月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Pre-A 轮融资,资方为挑战者资本投资。

据悉,BBM已经与各大爆品品牌陆续达成了战略合作,品牌方涉及元气森林、活力28、奶酪博士、好望水、拉面说、食族人等。

小象生活是一家刚成立不到10个月的公司,切入点是临期快消品,货源主要为厂家、三方经销商、各地商超便利店系统、品牌天猫自营仓、京东自营仓以及快消品进口商。

目前,小象生活分别与200家品牌商、4000多家经销商、80多家进口商签订战略库存分销合作协议。

至今,小象生活只完成了一笔天使轮融资,该融资发生在今年4月,金额达数千万人民币,资方为愉悦资本、天使湾创投。

与小象生活同期融资的还有食惠邦,2021年3月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由惟一资本领投,钟鼎资本跟投。

食惠邦2020年成立于天津,定位为折扣零售连锁,公司整合上游临期商品资源,在天津地区开展连锁经营业务,目前公司已经拥有临期行业华北第一实体批发仓库,25家零售门店,下游供货客户1000+,上游供应链合作客户1500+。

创始人李悦曾表示,今年还将主要围绕京津冀地区,进一步扩大门店数至100家,全年销售额目标将突破10亿元。

临期食品创业品牌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整个快消品赛道依旧牢牢占据创投市场香饽饽的位置。临期食品的发展正好踩中了供给和需求端的红利,疫情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临期市场的拓展。

临期市场

机遇还是陷阱?

有行业人士指出,2020年我国零食产业总产值规模超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临期食品潜力巨大。购买“临期食品”,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大牌的产品,更有种“薅到羊毛”的快感。

在拼多多上,有家临期食品店的粉丝已超过9万人,拼单超10万件。

拥有7万人的“我爱临期食品”豆瓣小组的简介里,就直接写着:“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临时食品可以买,临期食品不丢人!”

虽然已经站上了“风口”,但临期食品店的生意或许也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好,经营起来存在一系列问题:

■管理问题

有零售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小规模的临期食品售卖店会存在管理成本高的问题。在缺乏足够稳定进货渠道情况下,商家往往只能有什么卖什么。临期食品进货往往也有多单品、多批次的特点,完全可能出现先收到临期两个月的食品上架了,过几天收到了临期1个月的产品,先进先出都难以实现。而一旦食品超过保质期就必须下架。

■选品问题

通过需求端在各个商店的货架上表现来看,最先被拿空的,也往往是大牌的食品。但对很多商家而言,大品牌的临期商品,对它们而言是用来“引流”的,并非所有特卖食品都能迅速得到认可

■品质问题

当这条赛道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玩家,也把市场固有的问题显露出来并放大了。最显见的一个问题,是临期食品品质参差不齐,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上海警方曾破获一起贩卖过期零售食品的案件,超过4500箱已经过期的进口零售食品被重新包装,准备流入市场,涉案金额上百万元。另外,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以临期食品引流实则主要售卖非临期食品等现象也大量存在。

在临期品市场,货源是核心命脉,决定着你的利润是多还是少,而一般能直接从厂家采购拿货的,都是大经销商。大多数的临期食品商户,还没有稳定的拿货来源;他们拿到的货,可能是多种渠道“拼凑”而来。

不稳定的货源,让商户们拿货的价格出现了差异。临期食品的价格非标准化,往往是“千店千价”,这既取决于商户们对上游的议价能力,也常常根据市场行情浮动。一位临期食品商家解释称,他们在定价方面会参考美团、饿了么等O2O平台的商品价格,同时对比京东、淘宝、拼多多平台的价格,以此确立定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品牌级别、保质期长短等多维度调整价格。

同时,行业人士也提到,销售临期折扣商品的店面,产品种类、门店经营模式都大致相似,并没有体现出差异化来。这也意味着,临期食品虽然火了,但它并不是个“躺赢”的生意。能赚到多少钱,还要靠各商家自己“各显神通”。

因此,临期品究竟是下一个风口,还是镰刀,还要打一个问号……中国零售信息

发布者                           我也要免费发布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