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尾货市场:宝马引擎盖上的“地摊货”
我曾经有个朋友是开诗社的,有一天穷困潦倒的他站在自家阳台上,边抽着烟边跟我说:“诗社怕是开不下去了,只能回家继承七千万的尾货生意了。”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笑了,觉得我合理充分地运用了知乎slogan“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但不瞒你说,这个诗人确实是我的朋友,而这所谓的七千万,只是他当年的流水。
作为一个胡建人,见惯了很多普遍意义上认为“很土”但很赚钱的项目,加上运营者本身的操控能力够强,性子够野,手段够狠,所以大大小小的生意都做得还算成功。
什么是尾货?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商群体,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大部分工人失业,很多物品被积压下来。时间拖得越长,商品价值越低。为了及时止损,厂商们把这些货品以3%~5%的价格卖出。
按理来说,这是极度违反经济学原理的,2018年巴宝莉还烧掉了2800万英镑(大概2.5亿人民币)的滞销产品,就是为了维持品牌的商业价值。作为一个消费者,虽然曾经看到这条新闻的我心疼到滴血,仍然是哭着点了赞,这样才对得起我之前买的包。那这些厂商做的事情是在破坏市场规律?
其实国外对他们的滞销商品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处理途径,甚至比我们早十几年。比如,club factory(工厂店,经常搞免费试用名额)、outlets(奥特莱斯)、还有大大小小的好多种二手店,利用了人性上“贪便宜买好货”的心理需求,又规避了人性上“好面子”的特点,把市场上淘汰下来的“滞销货“以正大光明的形式摆上了台面,这就是我们国内所说的“尾货”。
同理,中国也开始出现一批尾货商,以其特有的渠道销售,以断码、过季这些原因作出解释,不影响品牌高大上形象的同时,又能处理尾货。以某工厂为例,只要把当季的生产的商品销售到70%,企业就可以在当季获利30%,如果处理完剩下的30%尾货,企业当季的利润就可以升到50%。
所以所有的企业和工厂喜滋滋地将尾货交给他们的“爪牙”尾货商,核心尾货商又把尾货分销给其他“小爪牙”,尾货大军迅速组建起来,小至摆摊摊主,大至电商平台+企业主,早期搭上尾货这艘船的都赚得盆满钵满。你问这些尾货的利润有多高?
拿一个你有点舍不得买的polo衫举例,Ralph LauXXX,正价500元,尾货销售价100~200元,成本保守估计15元吧(其实更低)。
你以为国内外的奥特莱斯为什么敢打折到1折?人家是傻子吗?不是,真不是。
这么暴利!那我能分到一杯羹吗?
有很多尾货商这个时候会跳出来质疑我,这成本根本没有你说得那么低!我进货就好贵balabala……唯品会是靠尾货起家的,他们老大曾经说过,中国服装尾货市场总量为4000亿元人民币,他们占到的份额不到5%。如果你觉得进货贵,只是因为你是千千万万尾货商“爪牙”中的一员而已。
这事儿还能赚到钱吗?能,兢兢业业进货卖货,并努力往核心圈摸索,能赚到钱。
这事儿还能快速赚到大钱吗?能,刑法里写着呢。
靠尾货起家的电商
举两个典型的例子:唯品会+拼多多。
唯品会将尾货生意拖上了互联网的大船,使尾货的交易信息流通更有效率。同时抱着海外品牌爸爸的大腿,不断BD引进,帮助品牌清库存,帮助国内群众买到便宜的品牌货。商业的本质在于价值交换,也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拼多多的崛起,就在于收集成本极低、质量不差的商品(尾货),连接这些商品的供应链,带着武器冲向了三四线城市“对价格敏感”的人群。他们除了提供了一个平台连接了商户与消费者,还运用了一种“社交货币”,让客户将这种便宜买到好货的爽感分享出去,变成大家一起爽,极大地达到了口碑宣传的目的。
虽然很多人爆料在拼多多的平台买到了好多假货,其实每个电商平台都非常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淘宝踩过的坑拼多多也在踩,拼多多的老大应该也正在为此做一些努力吧。
有人又说,那我绝不贪便宜,我就是要买正价有品牌的商品!
来分析分析:品牌的存在,是为了减少交易的成本,人们在品牌的背后的真正需求点是“信任”,或者说是“商品的品质”。假设,俩一模一样的东西,贴个标的卖1000,不贴的卖200,你选哪个嘛?
最后
不管是任何项目,能拥有暴利的商业模式,一定是利用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因为他加速了信息之间的流通,提高了商品交易的效率,所以他能赚到钱。而怎么去寻找这份信息差,怎么找到信息源的两头,并使他们能够互相触达,才是赚钱的根本。
之前有人问我,为啥我看到有人在宝马引擎盖上卖鞋,这车是他自己的吗?(笑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