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如何做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

壹库清 2022-08-04 0 898

作为一名互联网连续创业者,来谈一谈我对互联网+垃圾分类的理解和一些实践。有兴趣的可以收藏点赞,并加入讨论。

首先介绍一下背景,我们团队以前对垃圾分类、再生资源、环保领域均不熟悉,过去的创业方向是活动营销领域,并在很长一段时间聚焦家装建材的活动营销板块,有兴趣的可以看这个帖子:

或许有人觉得我们跨界的步子迈得有点大,实际上在我们看来,互联网营销、社群、传播、数据都是一回事,做产业互联网,关键是要找到好切入的产业。

由于一些机缘,我们开始了解再生资源产业,与本地龙头企业合作。得益于该企业给钱、给人、给业务、给资源几乎是倾囊相授,让我们这些门外汉以更快的时间理解行业的基本逻辑,并有了一方自己的试验田。

于是我们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实践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这家公司叫作——一起分类

回收箱

垃圾分类包含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四个阶段,在前期,分类投放是政府和企业首先关注的焦点。我们也从这里开始入手,说白了就是做箱子。

作为互联网团队,从来就不缺乏想象力。通过传感器智能称重、满箱提醒,通过机器学习自动识别,安装触控大屏与手机联动对我们来说都不是事。为了能够部署下来不插电,我们还选用并测试了低耗电量的NO-loT方案,加装电池和太阳能板供电。

最后所有的这些智能方案都被我们放弃了,不是做不出来,而是经济账算不过来。当时我们的理念初衷是尽可能的利用市场机制让项目运转,哪怕是有财政资金,也不能造成回收物的价值抵不上箱子资源浪费的价值。

最后我们定下的概念图是这样的:

我们没有把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纳入箱体的范畴,是因为这两种类型垃圾的处理渠道与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回收渠道完全不同,而且这种标准的垃圾桶与许多垃圾回收车是匹配的,方便环卫保洁倾倒。市面上只要是换了这两种桶的造型,或者做了个壳把桶罩起来的,都是没有考虑保洁实际工作的场景,给保洁增添了负担。

常见的小区保洁用车[来自网络]

我们做了9版结构改进和试生产,最后的回收桶长这样。

摆在小区里是这样的。

为什么蓝箱旁边摆了那么多垃圾桶呢?

这正是方案扩展性强的体现。本来设计的时候只打算放一个干垃圾、一个湿垃圾桶,结果保洁又多摆了四个桶过去,原因就是按小区一天收2次的习惯,必须要这么多桶才够居民扔,这是就是因地制宜,

像这样把垃圾桶摆在一起后,居民再没有素质,也不会把混合垃圾特别是湿垃圾丢进蓝箱里去了。

投放箱子的时候,箱子挺沉的,我们要三个人才能搬得动。刚开始时计划先投放200个试试水,一辆货车只能装5个,卸货到小区门口再用平板车拖到选好的点。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忙到深夜,一天下来腰酸腿疼。

这个箱体方案与当时市面上主流的智能箱体相比,感觉朴素了不少,对于一些没有深入研究的领导来说缺乏说服力。他们更喜欢下面这些看起来形象统一的箱子。

主流智能回收箱

但其实长期运营下来,我们的箱体却是效果最好的,在春秋旺季,几乎三五天就满满一箱可回收物。

为什么居民如此钟爱我们的箱子呢?关于箱体的设计理念,我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明显区别

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回收箱必须和易腐垃圾、其他垃圾的垃圾桶有明显的区别,这样才能防止居民乱扔,保持箱内可回收物的清洁。在垃圾分类的执行过程中,看到许多小区直接放四种不同颜色的桶,打开一看里面投放的垃圾全是乱的。这种没有效果的摆设就是典型的形象工程。

2、衣服与其他可回收物分开

并不是所有的衣服都有价值,被污染的衣服就没有价值了。衣服一定要和其他可回收物分开,避免在投放其他可回收物的过程中有脏水或者残留饮料洒在衣服上将衣服污染。

3、降低操作难度

看到有些地方的智能回收箱是扫码开箱的,这哪里是智能,分明是给居民添堵。只有方便投放的回收箱才是好的回收箱。

4、不插电

不插电意味着许多互联网应用的手段都用不了,但我们还是砍掉了电路液晶屏。我认为,垃圾分类不像别的行业,有人买单就应该做得华丽。如果本身浪费太大,消耗的资源和能源比回收的资源价值都高,就是一定不能做的,因为这违背了我们环保的初衷。那些智能回收箱大多无法靠资源回收成本。

这里多说一句,智能回收箱也不是一无是处,它能增加居民的兴趣,从环保理念传播的角度来说,还是很好的。可以作为形象试点进行投放,但肯定不可能大规模铺设。

不插电还有个好处就是投放简单,不用走线。这样也方便了小区的规划管理。

5、防盗

什么,防盗?是的,你没听错,回收箱防盗是它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许多没有防盗功能的回收箱,随时打开,里面除了垃圾什么可回收物都没有。小区内许多住户都有拾荒的习惯,普通垃圾桶从早到晚几乎每小时都有人翻。回收箱都收集好了,自然有人想打它的主意,拿了里面的东西卖钱,如果回收箱被盗,会导致我们无法收回成本。

6、二维码

终于,谈到互联网了。箱子不插电,也可以和互联网关联。我们给每个箱子贴上一个独特的二维码,用户扫码之后我们就知道用户扫的是哪个箱子。那么用户为什么会扫码呢?我们会定期推出扫码打卡领积分和抽奖活动,再配合我们在小区内的实体活动,让居民关注到他们小区已经有蓝箱可以投递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了。

同时,由于箱子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居民可以通过公众号查询附近的箱子。如果发现箱子爆仓或者损坏也可以报收和报修。

回收人员每次回收都要拍照并扫码上传数据,每个箱子什么时候被收过,居民也能查询得到。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关联,我们就利用互联网把箱子连接起来,成为触达用户的一部分了。

箱子的设计申请了专利,配合系统一起使用效果非常好。缺陷也是有的,就是旺季有点收不过来,经常爆箱被居民投诉。

箱子投放前通常需要两轮沟通,第一轮是和当地区、街道、社区确定投放事宜,征得同意,下发文件并由他们派人协调物业。第二轮就是去小区和物业一起定点并确认数量。

箱子投多了以后,收运、维修是个大问题。其实箱子放在小区里,保洁是不高兴的,因为过去小区的废品都是他们的收入,而箱子里的东西他们拿不到。有些保洁会故意破坏箱子,拿走里面的东西。

鉴于这个情况,后来我们改变了策略,箱子由街道、社区或物业买单,然后把箱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都交给小区保洁,这样一来,箱子的及时收运和卫生清洁都变好了很多,而且有了保洁的宣传维护,箱子的收货量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垃圾分类的工作最近几年已被逐渐提上了日程,任务也逐步分解层层下压。但这件事毕竟有一定的专业性,基层工作者平时在这方面也接触不到,任务下来,往往是手足无措的状态,这就需要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一个执行步骤性的梳理。

为此,我想先谈谈垃圾分类难以推行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垃圾分类如何做的问题,而是社区、物业、居民和企业四个参与对象的配合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配合框架,大家都觉得事情应该是别人做的,在具体的工作中就容易出现麻烦事。

结合我工作的经验,谈一谈在工作组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几个误区

1、大包大揽给企业。

基层干部接到的垃圾分类任务比较细,就把这些任务全部做成了一个服务包以招标的形式统一承包给企业,这种方式就等于把自己要做的事情也让企业来做了。

基层干部的考核指标有一些并不是明确的任务,比如说居民知晓率、分类准确率达到多少,和这个概念的定义以及检查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企业作为运动员可能会因为标准模糊而无从下手,或者是产生更高的成本。

企业在调动媒体、物业、党员、志愿者的能力上也远不及政府自己,这一些工作并不适合外包。

2、分不清回收企业和物业的责任

有些地方,直接把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承包给某个企业,让这个企业进到小区做宣传、摆桶、做回收。这些工作过去本来就是物业在做的,就会在过程中和物业日常的管理产生冲突,双方在暗地里一直较劲。

比如说外部的回收企业直接把居民的可回收物给收了,保洁过去1/3的收入就没有了,保洁会因此离职或者要求涨工资,变相增加了物业管理的难度。物业也不是吃素的,以小区安全、用电用水和管理等名义设置门槛。

3、追求形象,忽视实用性和环保性

虽说公共事务追求形象没什么不好,但形象一定要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居民方不方便投放?保洁方不方便清运?比形象重要得多。

打个比方,某个高档小区,物业费比较贵,对应的保洁服务也比较好。过去每层楼2户放了一个垃圾桶,保洁每天清运2次。为了做垃圾分类,就直接给每层楼加了2个桶。这样做不但要一次性投放大量垃圾桶,更重要的是每个桶都要套塑料袋,每个桶都要每天清理两次,这对于保洁来说工作量不止增加了一点点。后来保洁应对的方法就是在新的两个桶上贴了封条,有检查的时候再撕开做做样子。

垃圾分类毕竟是件环保项目,在做的过程中必须反复牢记要从骨子里传播环保概念。就拿给每户发放一份宣传资料这件简单的事情来说,就不能像美容店做入户宣传那样弄个精美的信封,里面装上有质感的卡纸。这不仅仅是因为费用问题,而是它没有传递环保的那种感觉。

可行的做法应该是用一张朴素的纸,最好能小一点,薄一点,印上必要的内容进行发放。

这里提到一个非常关键的词——朴素,这种理念应该贯穿垃圾分类宣传内涵的始终。

环保一定是朴素的”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在与远大总裁张跃先生交流的时候他反复强调的。

记得那次,我们一见面,递上一些宣传资料,就被张跃先生批评了,说我们用的纸太厚,不像做环保的。然后他给我们看了他公司的一些说明书,都是用的很薄的纸,印刷也特别的密集。

这是进入环保行业后第一次被浓浓的环保初心所打动,让我意识到,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在于,别的行业可以奢侈豪华、高端大气,但你不可以。这是真正需要呵护初心的行业。


垃圾分类究竟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太过笼统,至少来说要把做垃圾分类的对象分为四个不同的环境,分别是小区、学校、单位和企业、农村。它们的推进步骤和重点,并不完全相同。

小区

从覆盖范围最广的小区开始说起。

一、垃圾桶的摆放

每300户左右设置一个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收集箱,也就是前面说的蓝箱。每个楼道下设置若干个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两分类桶。这两分类的桶究竟要设多大、多少个要根据该小区保洁的清运习惯来。

如果小区有花园,需要设置公共垃圾桶,直接设置为其他垃圾桶即可。如果以前就已经设置了可回收、不可回收两分类垃圾桶,就不要去动它,认为这两个桶收的都是其他垃圾即可。因为这两个桶是不可能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区分开的。

关于小区要不要撤桶的问题。

虽然撤桶能降低监管难度,但也不便于一刀切。这个也要视小区的情况而定。有的小区可以把每层楼的垃圾桶撤掉,但有的小区卖点就是物业服务,就不建议撤掉楼层垃圾桶。楼道口的垃圾桶是不建议撤掉的,我国城市小区许多都是高层,低楼层都是楼梯,下楼扔垃圾已经很大挑战了,如果楼下没有垃圾桶,那简直会疯掉。所以撤桶的方式,应该充分听取物业意见。

二、宣传

铺设好垃圾桶之后就可以开始宣传了,常规的宣传方式都行,只是记得不要铺张浪费。

除了氛围营造,宣传还有两个重点,一是要指导居民在家如何分类,二是要表彰先进曝光违规。

1、居民在家如何四分类呢?

有害垃圾包括电池、过期药品、化妆品、小型电子产品这些体积都很小,平时用个小盒子收集起来,到一定量了扔进前面说的300户一个的有害垃圾回收箱内。

可回收物主要是衣服、纸箱、书报、塑料制品、各种塑料金属瓶子也扔到蓝箱内或是给保洁。这里要强调一点,可回收物必须是干净干燥无异味的,衣服上不能有水渍油渍、纸箱拆开压扁、瓶子里不能有水更不能有剩余的调料。

家里的垃圾桶分两种,厨房放一个只丢易腐垃圾的垃圾桶,客厅和卧室放其他垃圾的。偶尔在客厅卧室吃东西,记得这些易腐垃圾多走两步扔厨房的垃圾桶去。凡是不能分辨是什么垃圾的,统统礽进其他垃圾桶就好。

2、如何表彰先进和曝光违规

楼道口设置公示栏,公示该楼道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住户、未按要求分类住户和垃圾桶分类情况照片。有人可能会问了,这分类数据都没统计到住户,怎么区分呢?首先,把积极参加培训、垃圾分类活动、愿意签承诺书的住户房号定为积极住户,让该楼道保洁评价哪几户是配合最好的,就是会主动把家里的可回收物收集起来给保洁的

违规的也要曝光,但一般不曝光到户,而是曝光行为或结果。比如拍到没按要求扔垃圾,或者混乱的垃圾桶,混合的垃圾袋,都可以曝光,让居民知道这些行为是不对的。

三、小蓝屋

在我们的体系里,最重要的小区节点就是小蓝屋。也就是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暂存点。由小区提供房间,物业管理,保洁执行。

大部分的小区过去都有这样的房间,是给保洁搜集废品的,本来就是由保洁在管理,只是管理上可能不规范。现在只要统一门头、路标、屋内各品类标识以及配置好有害垃圾分类桶就可以了。

条件好的小区可以使用一楼的房间做得更有形象,除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分拣外,还可以设置居民交投区和积分兑换区。

没有空间的小区可设置板房或集装箱来代替,也可以做得体现当地的风格。

建立小蓝屋之后,鼓励居民不要把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易腐垃圾混合在一起了,进入填埋和焚烧厂的垃圾就会减少许多。居民有三种方式清理家中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一是自行交投到可对外开放的小蓝屋、二是交给楼道保洁、三是投递至蓝箱。

四、活动

举办社区活动是主动增加垃圾分类氛围的一种方式。随着垃圾分类意识在小区的深入,活动可以分为几个步骤进行:

1、入户宣传

刚开始垃圾分类的时候,入户一遍是很重要的,现在还没有什么宣传方式能够达到入户上门的覆盖率。入户上门建议由物业人员、保安和保洁分组完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
  • 本社区垃圾分类和清运处置流程
  • 本小区垃圾分类设施和使用说明
  • 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如何装袋,扔到哪里?
  • 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如何交给保洁,小蓝屋什么时候开门?

以上内容一页纸就够了,记得环保。

2、主题活动

节日活动可以在小区内搭个舞台或者游戏场所,规划一些知识展板和垃圾分类游戏,请社区、街道领导开幕,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奖品设置以日用品和玩具为主,适当的设置问答、任务和游戏环节。

在活动上,可以回答一些非常具体的疑惑。比如:被油污弄脏的快递纸盒属于什么垃圾?卫生纸扔哪里?用过的抹布算不算可回收织物?或许有人觉得我们跨界的步子迈得有点大,实际上在我们看来,互联网营销、社群、传播、数据都是一回事,做产业互联网,关键是要找到好切入的产业。

由于一些机缘,我们开始了解再生资源产业,与本地龙头企业合作。得益于该企业给钱、给人、给业务、给资源几乎是倾囊相授,让我们这些门外汉以更快的时间理解行业的基本逻辑,并有了一方自己的试验田。

当然,为了让活动有更长的效果,新闻稿和图片是要有的,活动结束后以最快的速度在各自媒体、本地媒体、互联网媒体上发布新闻,并在小区群里传播。传播内容要有足够的图片,千万不要只有领导讲话的图片,要有尽可能多的居民图片。这样,内容发布出来之后,大家才觉得和自己有关,才愿意朋友圈转发。

学校

学校垃圾分类当以教育为主,同时由于学生比较好管理,垃圾比较简单,可形成比较规范的形式。

一、垃圾桶的配置

学校可以识情况在每个班级配一个其他垃圾桶和一个可回收物回收袋;或者班级内不设桶,每层楼设置其他垃圾桶和可回收物桶(要足够大)。如果学校有食堂,只在食堂配置易腐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全校只需要一处,主要回收电池和笔芯两小类。

二、学校小蓝屋

学校小蓝屋用于收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学校的可回收物一般为纸箱、书纸、饮料瓶、铁罐、铝罐。在这里收集分类好之后,统一卖掉。如果是每个班级交投可回收物,可以做个排行榜,对回收量和分类质量做个排行。

三、学校活动

学校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垃圾分类培训课、学校回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1、垃圾分类培训课

通过集会形式或校内班班通电视、广播系统,请业内专家讲一堂垃圾分类培训课程,普及基础的垃圾分类知识。这个组织和实施都比较简单。有时候利用升旗仪式之后的20分钟都可以做一次。

2、学校回收活动

我们曾在一个月内免费为十多所学校组织垃圾分类活动,作为一家公司,不可能做赔本的买卖,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

区教育局支持,为做得好得学生盖个章。

京东支持了所有的印刷物料,包括发给学生的宣传单页和证书。

我们的回收系统和学生、学校排名页面也已经准备好。

接下来我们就派了3个人的团队,协调各学校的时间。接下来,每个学校都是一样的步骤,基本以流水线的形式往下走。

  • 先召集老师及家委会负责人开会,告知本活动的流程,教会每个班老师及家委会成员如何操作系统登记数据。
  • 由班主任下发宣传单页指导学生在家准备2种可回收物和1种有害垃圾,并在系统上完成注册。
  • 活动当天,校长先在广播讲话,再进行15分钟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接下来,每个班级用我们发的小地磅自行称重,登记数据。
  • 学生代表把本班的回收物、有害垃圾放到指定收集点。
  • 我们的团队讲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装运上货车
  • 第二天,系统公布校内前100名学生和学校的总量。发放100份证书。

活动的关键点是前期氛围要烘托起来,系统要准备好,可回收物一个学校活动能收几吨,这样货物的价值才能够打平人员、运输的成本。

3、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把学生组织到垃圾压缩站、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等垃圾的后端处置机构参观,让他们面对面更加真切的感受垃圾分类的全貌和重要性。

在实地场景,配合一些小游戏和问答调动学生的气氛,能够营造全方位的体验,让学生们赶紧很有收获。

企业/单位

企业中的生活垃圾才属于垃圾分类的范畴,工业废弃物不在此讨论,可以想象为办公楼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企业的优势是可以把垃圾分类与日常行政管理结合起来,宣传、执行都容易到位。

一、垃圾桶的配置

同样从垃圾桶的配置开始说起,在介绍之前,请先看一种错误的配置,就是在每个办公室内放一个这样的两分类垃圾桶:

毫不客气的说,放这种垃圾桶就是在做形象。办公室的可回收物主要是书纸、黄板纸、塑料瓶,一般的小型两分类垃圾桶根本装不下几个可回收物,甚至一个大点的纸盒都装不下,不是摆设是什么?

所以,推荐的做法是不用替换原有垃圾桶继续做其他垃圾桶用,在楼道放一个大点的可回收垃圾桶。如果办公室需要泡茶,就放一个滤桶,再在楼道茶水间或洗手间放置一个易腐垃圾桶。有害垃圾箱每栋楼一楼放置一个即可。

我曾在某机关单位办公室看见这样的可回收垃圾桶,值得推荐

二、考核排行及评价

只有在单位和企业才可以把垃圾分类的实际参与考核起来。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每个办公室的门口以及每个楼层公共垃圾桶上方贴上一个表,保洁清理时对其中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打分,行政部门每月公示。

然后在企业建立可回收物收集屋,要求每名员工每个月必须有一次投递。回收屋根据人数可以每2-3天开放半小时,进行有偿回收,并登记回收的品类和重量,在次月初进行排名并公示,给与做得好得办公室和个人环保勋章/红旗及物资、现金奖励。

农村

许多人可能想象不到,真正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农村会比城市执行得好。

首先就是农村独门独户,流动人口少,天然没有公共垃圾桶,这一点和城市的小区有非常大的区别。于是哪一户分的好,哪一户分的不好清清楚楚,执行不到位的,保洁员、村干部就轮番上门。农村住户大多都是本地人,被干部们天天盯着影响也不好,也就开始重视这件事了。

这个过程中,各级基层干部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我知道网上许多人总说官员不作为,但在农村环境治理上我看到的他们的工作的细致程度可能一般人都想象不到。最近一段时间,他们天天围绕着垃圾分类、环境治理、改厕等几件事奔波。

第二个原因是农户们大多比较淳朴,自以为是的比较少。城市小区里有许多人不想参与垃圾分类觉得很麻烦,仗着自己有点文化,总能找到各种证据说法。比如我好不容易分了,他们又混起来烧了;我分好类的东西他们拿去卖钱;分类没有用,是浪费社会劳动力的做法;撤桶了保洁做的事少了应该给退物业费。还总希望丢垃圾的地方离自己家近一点,同时垃圾离自己家远一点。

这些人根本不清楚整个垃圾处置、再生资源产业链是如何运作的,也不关心究竟垃圾问题已经多么严峻了。仿佛垃圾丢出门了它们就理所应当的立即自动消失一样。

第三个原因可能是农户比城里人更能体会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城市总是很干净,这让城里人产生了这个世界没有垃圾问题的错觉。就好像城里的小孩没见过动物屠宰,天真的以为肉就应该是一片一片的。而农村一提倡搞垃圾分类,农民们都是赞同的。现在土地的重金属超标,河流的污染问题对农民而言就是危机生存的问题。

我接触过几个农村的保洁,他们相当的有干劲,因为他们的工作能得到乡里乡亲的尊重和支持,他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那么农村应该怎么收呢?答案是保洁直接上门收。

要求农户不能把垃圾随意丢弃和堆放,必须扔在自家院子的垃圾桶里。每个保洁管理100-150户,上门回收,发现分的不好或是脏乱差的进行教育,累教不改的由村、镇各级干部上门教育,直到引起重视为止。

每个村里建分类小蓝屋。这里是保洁的中转点,将不同种类的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按细类进行分类,码放整齐,到有一定量之后呼叫上级回收机构过来回收,并建立好台账数据。

在农村每一级的考评、评比是非常重要的,镇和镇比,村和村比,保洁和保洁比,农户和农户比,越是社会关系固定的地方,荣誉的价值越大,排名、公示、挂牌等方式在农村都非常有用。


垃圾分类如果只靠单位、学校、小区、农村基层去执行,怎么努力都还只是个形式。在真正开展基层工作之前,必须搞清楚当地的垃圾处置情况,制定好后端处置规划,再对应开展前端居民的分类工作。

有哪些情况需要先搞清楚呢?

首先,城市的垃圾是填埋了还是焚烧了?焚烧厂的产能是吃不饱还是吃不下了?有没有建立单独的易腐垃圾、餐厨垃圾的处置工厂?易腐垃圾腐熟制成的肥料、营养土有没有销路?餐厨垃圾炼出的油去哪里了?有害垃圾的每个品类包括电池、荧光灯管、油漆桶、农药瓶、过期药物等等有没有正规的公司收集和处置,怎么处置的?如果没有处置,转运到哪里去了?可回收物产业链是否规范?是否存在违规建设、偷税漏税、随意排放的情况?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城市建立了大型的焚烧发电厂,而且产能还不饱和,又没有大型易腐垃圾处置工厂,或者其加工产物没有去向,就别搞干湿分类了。而是应该学习日本搞可燃、不可燃分类,将所有可燃的包括易腐垃圾都扔进焚烧炉,把陶瓷、渣土清出来填埋掉。

如果在处置不到位的情况下盲目推进前端分类方式,就会出现居民分出干湿两类垃圾后,最后又倒在一起处置的情况,这种做法是很伤感情的。

其实,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可以从易到难。有的城市并没有易腐垃圾处置的后续能力,那就先按原有扔垃圾的方式,在居民的宣传中,主要提倡有害垃圾的单独收集处置,减少污染。居民家的有害垃圾并不多,平时用一个小盒子收集起来,小区只要设置一个投放点,让居民把有害垃圾都送过来难度是不大的,投放点设置不同的盒子,把不同种类的有害垃圾分开投放。

然后规范当地再生资源市场,将可回收物纳入管理体系,整个产业上下游、从业人员、车辆都要进行监管。这个行业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但并不是一个规范的行业,从事这个行业工作也不算就业。许多站点、打包厂、加工工厂没有正规工商手续、存在安全、火灾隐患,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导致严重的二次污染。建立更加规范、公正的市场标准才会让从业人员过得更好,否则他们永远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行业永远是劣币驱逐良币,越做越乱、越做越差。

然后把其他垃圾、易腐垃圾处置方式和去向规划好之后,就可以调动居民开始做更细致的分类了。当然,这种做法由于前期工作数据效果不明显,如果从下至上肯定是没人采纳的,必须从整体到部分规划,从上至下推行。

的确这就是垃圾分类最难的地方,城市应付检查都已经精力财力不足了,哪还有时间做这些虽然真正有效但短期内看不到成绩的事情?


说到这里,好像互联网还没有正式登场,接下来,就从垃圾分类的各个方面,聊一聊互联网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从我们系统的研发顺序开始说起吧。

一、抽奖系统

由于第一波产品是投箱子,首先当然是在箱子上做文章,我们首先做了一套抽奖系统来试水,看有没有用户参与。需求就是

投了箱子的小区做活动时,用户可以扫箱子上的二维码抽奖。以此宣传箱子的存在,增加居民对箱子的感知程度和投放频率。

这个产品很快就做好了,某知名互联网平台还赞助了许多奖品及平台优惠券,于是投放箱体后,扫码活动就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了。随着活动的开展,平台陆续进来了几千用户,这算是我们的第一批种子用户吧。

二、分类游戏

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对垃圾分类和环保本身都充满了热情,许多试点项目都有条不紊的推进着,自己总觉得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有位要好的大学同学做了一个自己的小游戏公司,拜托他做一个垃圾分类小游戏。除了没有广告,这个游戏还算是小而美的,上手简单,但得高分很难,技巧性很强,能让人不断地重新开始。

可是有些上了年纪的用户认为游戏难度太大、不知道在干什么、没准备好就死了、缺乏教育性。游戏在这里,扫码关注公众号,就能玩了。体验怎么样欢迎留言。但不管你批不批评,也不会改了哈。

三、居民绿色账户

账户是什么颜色的账户并不重要,住建部的文件《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里明确了名字“绿色账户”,我们就这么叫吧。但文件中并没有更详细的功能需求描述,所以功能是什么还得自己琢磨。

既然是个人账户体系,总得有个成长系统吧,意思就是做的贡献越多等级越高。接下来就是预约回收。我们对预约回收的设计是基于居民所在小区有没有开通预约回收来的。也就是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可以预约回收:

一是居民注册登记了手机号,选择了地址和小区;二是有至少一个开通了预约回收的小蓝屋关联了这个小区。这样相关的管理员和回收人员就能收到预约回收的通知了。

当然,居民也可以不使用预约回收功能,而是直接把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交投到小蓝屋去,由蓝屋管理员直接登记数据。之后,就可以在数据记录中查看自己每笔交投数据了。前面说到的企业考核排行就是基于这个数据来的。

我们还开发了一套任务系统,激励居民登录系统、打卡、完成注册和定期交投,这些任务的完成都能够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在系统里兑换礼品,也可以直接去小蓝屋兑换,我们甚至和京东拍拍二手(最近好像卖给爱回收了)打通了兑换接口,可以1:1换成拍币,兑换拍拍的物品。

懂点软件研发就知道,这一系列工作需要复杂的系统支撑。比如积分怎么获得、怎么核销、怎么监管、谁有权利发分,谁有权利收分,规则如何变动等等。而且还涉及到外部接口对接调试,经济系统打通的问题。

再下来就是环保贡献,我们又叫意义系统。就是说你回收了这些物资,而不是把它们埋掉,相当于节省了多少资源,减少了多少碳排放。有一个查询碳排放的网站搜集了许多物资或工程生产产生的碳排放量。co2list.org/files/carbo

大致就是这些内容,形成了绿色账户的基本框架。

四、居民预约回收系统

预约回收的流程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居民预约,接着回收人员上门。实际做起来会面临许多问题。

1、上门回收不划算

首先遇到的就是经济模型的问题。一个居民通常攒不了多少可回收物,要求10斤就已经很苛刻了。可是十斤的可回收物也不值几个钱,扛不住上门的的费用,没有人愿意做这样的生意。

2、物品杂乱清理成本高

通常居民还没有能力做到按细分品类分好并捆扎好的状态,上门收的时候都是杂乱一堆,整理废品费时费力,这个交易过程难以标准化。

3、居民预约上门教育成本太高

实际上我们尝试进行宣传指导,奖品活动,结果愿意尝试系统预约的还是寥寥无几,相比之下,自己送到小蓝屋来的居民反而更多。这里让人意识到,要改变大众习惯所付出的成本可不是一点点

最后,我们暂时放弃了让居民成为预约的主流人群,而是把目标投向了街边商铺。不论是餐馆、小超市、药店、小酒店都会产生固定的可回收物,他们过去大多都堆在一起,等着三轮车上门回收。

通过一轮推广,第一批店主加入进来,开始尝试线上预约,我们就跟进服务获得了一定量的客户。如果给这批客户一个画像,那便是年轻或者有多家店,他们更习惯手机上有废品销售数据,也不排斥线上付款。

五、小蓝屋管理系统

随着我们业务的推进,渐渐一些小区接受了我们的方案,在更多的小区内建立了小蓝屋。小蓝屋的所有权还是属于小区,由保洁管理,我们配合挂了牌和指导分类工作。

小区的小蓝屋可以积累的东西就更多了,和商铺相比,量也更大更稳定。

我们对系统进行了相应的优化,一边是让小区小蓝屋的管理员尽可能做到按周预约,一边是建立分类币的系统激活运力。形成了一套不同于滴滴打车的派单决策系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能直接实时预约呢?

在小区收一次废品耗时比较长,如果不提前做好计划,对于收运人员来说会有比较大的负担,小区也得不到及时收运。由于一个小区的量比较固定,就可以把时间、地点、交易人员都固定了,按周预约保障了确定性。

我们根据每个小区之前的货量,由系统自动评估一个价值。收运人员每周末抢下一周的小区预约需要对应价值的分类币。

六、数据大盘

做了那么多数据,怎么能不做数据大盘呢?

只要是做和政府有关的项目,数据大盘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说是最重要的也不为过。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只有了解更多更准确的数据,才有助于制定更靠谱的政策。没有数据的决策叫作拍脑袋。

每次讲到数据大盘,我都习惯性的会先聊到湖南卫视。你知道湖南电视台作为一个省台为什么在十多年前就能异军突起吗?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我想讲的是用数据说话的先进管理制度。如果你有幸走进湖南电视台标志性的h型大楼,就能看到一块很大的收视率大屏,大屏上实时播报这每个栏目的收视率。如果哪个栏目收视率不达标,就会被停播。因为栏目聘请的团队将解散。

湖南电视台
大厅里的数据大屏

这种客观的监管方法,凭你有再好的关系,再美的初衷,都必须转化为收视率才用得上。过去我们用互联网辅助营销,也常说一句话:没有数据就没有考核,没有考核就没有动力。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强调数据对垃圾分类决策监管的重要性。

我们不但做了可以挂在墙上的数据大盘,还做了可以在手机上查看的实时监察功能,便于各级监管人员随时随地掌握数据。

要把数据大盘用到实处还是需要把数据和监管结合起来,把排名和奖惩结合起来。比如说把过去给试点小区的固定补贴,转变为用数据说话,以奖代补的形式。

说句实话,不是所有的部门都能像湖南电视台一样有觉悟,把自己的权利让渡一部分出来给数据的,各中道理就不展开说了。

并不是系统内有数据了,统计数据就能轻松搞定。垃圾分类的数据统计有两大难度:

一是源头信息不足,转运节点复杂。

许多源头信息不会被录入,在转运过程中又因为分拣打包、称不统一和分拣出垃圾导致重量对不上。在统计各区、街道、社区、小区的数据时,数据的归属就成了很大的问题。

比如举个例子:一个住在A区x小区的用户,工作单位在B区,他第一天投了10kg在A区,第二天带了5kg到B区投递,可他第一天投递的时候并没有登记他的住址,而在第二天投递前登记了他的住址。接下来A区小蓝屋将50kg泡沫转运到了B区小蓝屋。又将500kg花纸卖给了本区打包厂,这个小蓝屋的保洁每天会免费捡到很多可回收物,也没有对其进行登记。那么A、B两个区因为这个用户各产生了多少可回收物?如何计算A区小蓝屋的产量?

二是回收物不是标准品,称重、品质、价值都不标准。

接着刚才的例子:这名保洁收了10kg的塑料和5kg的纸,登记之后,在塑料中发现并分出了2kg垃圾并把它们扔掉了。她想,幸好我收的时候调了称,他1斤的东西我只算了8两,要不可就亏大了。她把纸板拿出来,一张一张惨了水,足足掺了2kg,然后卖去打包厂。

是不是已经要疯了?这些数据如果要在系统中管理出来,需要足够的精力去梳理,哪些由系统管,哪些误差系统不管。

七、垃圾分类学习系统

最后说一个还没做但是我认为如果做起来会非常有意义的系统。我管它叫——垃圾分类学习系统。

想做这个系统的初衷是从我了解了目前对居民的知晓率考核开始的。知晓率,顾名思义就是有多少比例的居民已经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和方法了。可是这事怎么统计啊?每个单位当然都希望自己的知晓率是比较高的,能达到考核目标嘛,当然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有的印了一堆宣传资料入户上门,居民收到资料签个字就算知道了;有的单位做了一个调查问卷,填了调查问卷就算知道了。这两种方式都要面对面接触,不是容易的事,但是作假起来很容易,于是就有了许多不可告人的方式。检查起来,标准也不统一啊,你说是按居民签字本检查呢还是回收的调查问卷检查呢?即便是签了字,参与调查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垃圾怎么分了啊。于是检查组就采取抽查的形式。走进小区碰见居民就问几个问题,回答上来了就算知道,回答不上来就不知道。这种方法问不了几个人,随机性也很大。

通过这种方式搜集上来的知晓率,像极了过去的收视率。在模拟电视时代,电视信号和广播一样都是单向传输的,但是收视率太重要了,直接决定了电视台、栏目的广告价值,怎么办呢?于是就在每个城市选一些居民代表填收视问卷,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可能只有一两百份有效问卷,这样搜集上来的数据虽说也有一些参考意义,但面对如今精确的商业利益面前显然颗粒度太大,而且很容易污染、伪造和把控。也因为这个原因闹了不少纠纷。后来电视信号有回路了,每台电视什么时候看得哪个频道可以被精准回传,这就做不了假,数据才变得更有价值,电视广告市场变得更加规范。

垃圾分类学习系统,首先是一套数据采集系统,说白了就是一人一账号。然后是一套学习系统,统一制作视音频、图文教程放进去,然后像 [学习强国]一样检测是不是学完了,最后用一套类似驾照科目一一样的形式做题库考试。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在机关单位、学校和党员群体中推行,并能精准的收集到数据,而且可以保证学习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作为监管机构,通过大数据能够清晰的看到有多少人完成了学习,那些题容易错概念搞不清,不同的区、单位、机构、学校还可以横向排名激励。

之所以最后没有做,还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契机。说白了就是系统的推进和相关政策的推进一致才会有效果。

八、21天环保养成记

去年寒假的时候,某区教育局找到了我们,说要搞一次蓝天保卫战环保宣传的线上活动。具体方案没想好,经费也没有,意思就是为了环保、为了垃圾分类、为了各种名义,让我们免费做。

这里想吐个槽,许多学校也是这样的,可能是由于自己属于非经营性机构,加上有许多教培机构和公益组织愿意免费给做讲座和活动的缘故,给人感觉就是这些软性的服务就是应该不花钱的。教培机构为了接触更多的家长学生做个品牌形象通过招生把钱挣回来,公益组织有自己的玩法这个不细说,可是我们做垃圾分类的企业来学校做个活动图个啥啊?更何况软件开发成本挺高的好吗?而且连活动创意还要我来想。

后来,这件事我们内部开了个会之后,还是接了。我们做了21套模板,让学生寒假在家做对应的和环保有关的事情,拍照套模板上传就可以了。真正花心思的,是附带了一套传播和排名体系,给学生排名,给学校排名,教育局对应会有精神奖励。

本来事件简单的事情,有些学校为了表现更好,对学生和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必须每天拍照上传,必须发朋友圈。这又印证了之前说的:没有数据就没有考核,没有考核就没有动力。有了数据排名公示之后,动力自然就激发出来了。

最后如上图数据所示,这次活动达到了25万人参与(该区学生不到10万,还不是全参与了),制作海报40万张,访问量达到570多万。


最后,还是来个总结吧。

在资源回收、逆向物流领域做互联网还是有想象空间的,这个空间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趁着垃圾分类的政策风口,需求很足。从监管、生产、物流、宣传到小区、学习、保洁、商铺、居民不同角色上都能找到足够多的需求,有些还是他们主动找上来的。比如说某个局领导就一直希望有一套垃圾分类数据的填报系统,这样汇总数据就可以摆脱过去在QQ上传Excel表,然后上千份表格整理的尴尬了。

其次是具备明显的产业互联网特性。这是个规模大、高频、分散、低效的行业,将数据思维引入,对这个行业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比如说通过需求数据的上线,调度运力和路线,提高每辆车的效率。

另外,居民的关注与互动也有着流量变现的土壤,这是个披着环保外衣的行业,本身的商业感就很弱,这意味着产品很容易进学校和进小区,用户更容易在平台积累。

可是,机遇与困难同在。

这个行业太依赖政策,无法向其他产业互联网一样野蛮生长。而垃圾分类看似风口,但从中央规划到城市试点再到居民参与的过程并不会如想象中那么快,实际上,垃圾分类到目前为止依然属于一个边缘话题。

做产业互联网,最大的难度不是技术的融合,而是思维的融合。这个行业是离互联网最远的行业,不只是产业链中的互联网应用少,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人互联网意识也浅。要知道教育人的成本才是最大的成本,这种成本不是一家小公司所能负担。

流量变现上也不容易,靠环保来的流量不可能堂而皇之地做商业,这和教育行业、旅游行业甚至买买买的电商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意味着流量要变现需要更大数量级的流量和绕更大的圈子。

垃圾分类已经提了19年了,到现在还不算真正开始。居民分类、物流网络、处置企业、销售渠道、数据统筹等等工作涉及太多的行业、管理部门和专业领域,不可能一撮而就。希望更多人能够参与进来,潜心研究,作为居民也不要只当笑话看,有时候就算走错了一些路也值得通融。毕竟大家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什么切实可借鉴的经验。

以上经验和理解的分享仅代表个人立场,有用别忘点赞、收藏。(手曲一指

回收 ·

发布者                           我也要免费发布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