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运动没法降库存
供应链上的各种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在库存上体现出来。比如信息沟通不充分,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安全库存上升;执行能力差,供应的不确定性增加,也导致安全库存上升;设计变更多,设计变更管理粗放,设计造成的过期库存多;质量差,次品多,劣质库存就多,而且得多备库存来应对质量问题;质量差,回款周期就长,应收账款就多——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也是库存,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出现;生产周期长,周转库存自然就高;运输慢,在途库存就高;预测、计划不到位,要么造成短缺,要么造成过剩,都是库存问题。
可以说,库存是供应链上各种问题的焦点。运营越好,库存越低,库存周转率越高;反之反是。在供应链的诸多运营指标中,很难找得出一个比库存周转率更好的指标,来反映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水平。在同一行业,库存周转率高的公司,鲜有例外,都比库存周转率低的公司运作良好。同一公司,库存周转率逐年下降的时候,往往也是公司走下坡路的时候。所以,聚焦库存,解决了库存问题,也是解决了供应链运营的诸多问题。
同样,公司、行业出问题的时候,很多都表现在库存上。比如这几年服装行业困难重重,从渠道到品牌商到供应商,库存积压严重。有文章说,三年不生产,衣服都卖不完——这有点言过其实,但也看得出服装供应链的库存问题之严重。电商之死,死于库存,也是同样的问题。类似的问题在很多行业都出现过,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彩电行业,长虹最后不得不注销几十亿人民币的库存。
这些年,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行业解决库存问题的过程,也是这个行业从大乱到大治的过程;库存管理越成熟,行业的供应链管理也越成熟。库存管理在哪些行业最成熟?合同制造业应该算一个——行业竞争激烈,库存稍有不慎,这半年就算白做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迫使合同制造业提高供应链管理,更好地应对库存问题。
库存啥时候都存在,但老总们平常不注意。有时候明知道库存高、呆滞库存一大堆,也当作“必要之恶”:做生意嘛,哪能没库存!老总们啥时候开始注意库存?往往是现金流紧张,或者生意做了挺多,但赚的钱都进了库存的时候。老总们清楚,库存是各种问题的焦点,需要各个职能都努力才能降下来。于是就全民动员,开展降库存运动:销售拼命把货往渠道压、采购勒令供应商近期少发货、生产线上也在勒紧腰带,把那些过程库存消化掉。
但是,运动一过,库存一点点又上来了:销售渠道库存积压,就不再进新货,公司的成品库存就上升;生产线要正常运作,整条线上的过程库存总得加满;供应商帮你压着那么多的货,等了那么久,好不容易熬到运动结束了,当然会想方设法送过来,好早拿到货款。
库存反弹,就如减肥失败:忍饥挨饿,好不容易减掉几斤,不过如果生活习惯不变,一旦转入正常生活,减掉的不但又增加上了,而且增加更多,因为原有平衡被破坏后,系统会过度反应。这就如吸毒一样,戒毒失败,下次会吸得更厉害。
于是老总们就开始下一轮的降库存运动。结果你知道的:库存取决于企业和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水平,是结果,而不是根源;不触及根源,任何暂时的库存降低,在系统和流程的力量下,都会反弹。库存就如《唐吉珂德》里的大风车,不管一个人的地位多高、力量多大,最终都无不败下阵来。于是,库存问题就成了打不死的妖怪。
有些老总迷信自己的领导能力,在市场开拓上无往不胜,但在解决库存问题上却屡战屡败,就是因为没有找到根源,系统地解决问题。那么,库存的根源在哪里呢?
库存有三大类,其根源也不尽相同:(1)维持正常运转的库存叫周转库存,比如从供应商到公司的生产线到销售渠道,总得维持一定的库存量,以维持正常运营。这类库存的根源是周转周期。比如生产周期是4个星期,那就意味着有4个星期的过程库存;运输过程是2周,那注定就有两周的在途库存。在公司的ERP系统里,这类库存由订单或预测来驱动,是与需求匹配的——需求是订单或预测。(2)应对不确定因素的库存叫安全库存,比如需求波动、补货延误、质量问题等。这类库存的根源是不确定因素。安全库存是供应链对不确定因素的自然应对,在系统里是没有需求的,由库存计划水位来驱动。(3)既不是支持正常运转,又不是应对不确定因素的库存叫多余库存,比如订单取消、设计变更、预测失败等造成的呆滞库存,批量采购、批量生产、策略采购等造成的多余库存(策略采购是基于某种策略,比如预计材料会涨价而做的采购)。多余库存的根源是人的行为。比如无序导入设计变更、大批量采购以获取价格优惠等。在ERP系统里,这些库存既没有需求(例如订单、预测),也没有计划水位,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