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日本中古店:不差钱的中国人为什么爱去捡漏二手货?

紫光灯 2021-10-23 0 769

1985年起,随着日元急速升值,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国内经济一片欣欣向荣,那是一个全民沉浸于纸醉金迷中的年代,怎么花钱、怎么把钱花得漂亮,成了80年代日本人最大的烦恼。

他应该也是会社文化下的一名小职员,在市中心最豪华的商务楼工作,但这种豪华摆在当时是不足为道的,那时政府和人民都呈现出极度暴富的状态,政府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到处一副繁华的景象。

▲ 电影《重返泡沫时代》剧照,如实还原了泡沫经济极盛时期,众多上班族挥舞着钞票争抢TAXI的场景

下班时分,他一定和其他上班族一样站在路边,挥舞着万元钞票争抢起步价是1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37元)的出租车 。

1988年《周刊文春》8月刊里甚至记载,夜10点,银座附近区域五分钟车程有位大型企业的中层干部竟然砸了1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3万)。当时野村证券给每位社员年平均交通津贴是300~4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9万~25万),中层干部一年是32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03万),还有曾经领过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36万)的超级传说。

▲ 1990年东京,练习高尔夫的人们,“招待高尔夫”在泡沫经济时代盛极一时(图/gettyimages)

当时,日本整个社会到处都挥金如土,上层社会人们纷纷用打高尔夫、滑雪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平民百姓也趋之若鹜。在公司里,最重要的是随时做好准备,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社长指派去陪客户吃饭、陪老板打高尔夫球。他心想,到时候除了一套体面的西装以外,至少该一只与身份地位相称的公文包吧。

所以某个公休日,他一定是带上了当时的女朋友、后来的太太一起去的百货商厦LOUIS VUITTON专柜,一眼就相中了展示架上的满是logo的公文包,营业员肯定满面堆笑地介绍这是最新的款式,并夸赞他手提的样子好气派,唯有这样他才会毫不犹豫地买下。

▲ 这只LOUIS VUITTON的公文包拿在手里无不是一种霸气

在家中的镜子前,他应该手提这只公文包演练过无数次了吧,陪社长出勤要腰杆挺直、高昂头颅。不止是他,那时候所有的日本人都过着富足生活,并坚信股价只会涨不会跌、地价只会升不会降,却从没人想过凭空出现的巨额财富有一天会化为泡影,浑然不知其实灾难已在身后.....

▲ 1989年2月,从东京车站走出的上班族,步履匆匆

是的,他甚至都没能等来被社长点名的那一天,日本却迎来了泡沫经济崩盘。

1990年1月12日,是日本股市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日本股市陷入了长达20年的熊市之中。“土地神话”的破灭,中小银行的破产,证券丑闻的暴露……接连的打击让日本民众对资本市场丧失了信心。此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等国际大势的影响,日本房地产市场再也未能重回辉煌。

家中经济一落千丈,作为顶梁柱,他恐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夫妻两人原本大手大脚的习惯首先要改掉,想必太太也会把自己心爱的昂贵首饰、名牌包包拿出去寄售,以此补贴家用。而他那只没用过的公文被束之高阁了,始终下不了狠心拿出去卖掉,因为对日本的经济他不会死心,他始终在等,等日本经济东山再起,等社长的钦点,自己有飞上枝头的一天。

▲ 1988年,日本家庭在夏威夷度假,同年日本有850万人出国旅游,其中130万人去了夏威夷

一晃30年过去了,他兴许也到了退休的年纪,是在一次大扫除,或者搬家的过程里才翻出这只被雪藏的公文包,入手时的场景历历在目,时光只夺走了它的一些光泽,见不到任何使用过的痕迹。

不过他明白,自己是再也等不到靠这只公文包在前辈面前出风头的那一天了——放下这个执念,他花了三十多年。

▲ 30多年后公文包辗转来到中古店,几乎全新的成色正说明它有故事

最终决定转手,一定不是缺钱,否则早在90年代初日本经济最萧条的时期,他早就出手了,经由几任新主人,公文包不可能再保有如今的成色。

顾客隔着中古店的玻璃柜子可以一窥它的成色,以及低廉的售价59400日元(约合人民币3783元)——且寄卖时的价格要远低于这个中古标价,谁也不知主人递出公文包,换来薄薄纸钞时的复杂心情。

▲ 公文包被放在中古店玻璃柜子的最上层

因公文包使用场合局限,不如日常包款受欢迎,被放置在视线容易忽略的柜顶层,无人问津。它在中古店里呆了较久,目送走了好几批“同僚”投奔新主人。

直到有一天,一名赴日游玩的中国女游客无意间走进了这家冷门的中古店,与一般游客不同的是,她竟对款式新潮的中古包毫无兴趣,偏偏看上了摆在不显眼位置,且有30年包龄的一只二手公文包,当场爽快下定将其买入,样子像极了当年第一任主人对它一见钟情。

不过物品的命运从来都由不得自己,公文包随着新主人漂洋过海从日本到了毗邻的中国,去一个陌生的国度续写一只包未知的后半生。

▲ 我手提这只LOUIS VUITTON古董公文包参加同品牌活动,背后是品牌创办人路易·威登先生年轻时的画像

我就是这名女游客,摸着这只公文包细腻的皮革,我脑补了它的前半生。日本中古店寄售体系非常完善,其实店员持有转卖者的身份及购入信息,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追溯到货主,只不过必须对我三缄其口罢了。

 

01 在日本只要是东西,就有属于它的中古店

当国内的年轻人都到日本买最新的名牌包包,我反倒专程来淘古着。很多人都误解了古着,认为就是旧货。古着不是洋垃圾,是“真正有年代而不生产的东西”。

▲ 提倡环保的BOOKOFF在购物纸袋上印着硕大的英语口号,译为爱用二手货

算起来我在这家名为“BOOKOFF”的连锁店的花销不下万元,清一色是买上了年纪的古着包包。其实这里并非二手奢侈品的专营店,而是一家新“古书店”。

▲ 大阪心斋桥筋最繁华地段,有一家与周遭喧闹格格不入的中尾书店,即是“古书店”的代表

日语里用“古书店”来专门形容以出售近代文学书籍、学术书籍、摄影集、画集等有收藏价值的书籍为主的二手书店,店主的鉴别力、美学意识决定了每家二手书店的风格都不尽相同。

▲ BOOKOFF的店招,2楼卖书籍、DVD等,3楼卖古着服装、鞋包等,BOOKOFF的连锁店遍布整个日本

以BOOKOFF为代表的新“古书店”,以出售漫画、小说、音像制品、游戏软件等大量出版、价值较低的出版物为主,所售出版物会按照作者知名度、发行日期、品相明码标价。为了减少库存,上周没有卖出的书籍到了下周就会降价。

▲ 中古家电也是很受欢迎的产品之一,出售品均有质量保障,且价格低廉

店里一些被标明是“中古款”的电子产品,意味着它原先有别的主人,折损或损坏后经由专业人员修复,才重新投入销售的,通常价格还不到原价的一半,可以说是相当有诱惑力的。

▲ 在BOOKOFF里挑选中古服装的日本老帅哥

另外,寄售中古服饰包袋算是新“古书店”的业务延展,日常便服比包袋鞋履更有销路,不仅不介意二手,穿腻了同样还能出手。但日本人不接纳“共享经济”,他们更看重私有。

▲ 在BOOKOFF不难偶遇来看书的日本银发族

BOOKOFF见不到游客,是一个日本上班族下班会顺路逛逛的书店、二手杂货店,所售产品繁杂,几乎涵盖了生活方方面面的用品,除了中古汽车以外。

有趣的是,上到白发苍苍、下到牙牙学语,会在此同框。

▲ 20年以上的中古奢侈品经常被那些花里胡哨的中古店拒之门外,但是BOOKOFF照单全收

不过,寄卖的中古奢侈品包包,款式都有些年代了,甚至标明“收取20年以上LOUIS VUITTON、CHANEL、COACH”。

透过橱窗人们依稀可以窥见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时的繁荣景致,那些留有良好成色的物品,从货架上取下,只在主人家中做了短暂停留,便踏上了流浪之路,不知辗转了几任买主。

好在来到这里,就不会因为旧物的身份被视为垃圾。

▲ 怀旧的人还可以来BOOKOFF“买回忆”,可谓应有尽有

“中古”在日语里是二手的意思,只要是个东西,在日本就有属于它的中古店,身为物品,何其幸哉!

 

02 只在日本,二手买卖成就了文化

泰国曼谷的Chatuchak周末市场、西班牙马德里El Rastro跳蚤市场、英国伦敦的portobello market集市……几乎每一座有名的城市都有自己的跳蚤市场,人们在此将旧物易主,不过市场设摊都有它的时间空间局限性,唯有日本,不仅将二手买卖打散到一个个独立的店铺中长期进行,且形成了一种民族认同的消费习惯。

这一点,即便是邻国中国也效仿不来。

▲ 1990年,东京24岁的职员因地价飞涨买不起房,但公司提供了13平米的单身公寓,桌上放着他的奢侈品包

经济异常时繁衍出各式各样的奢侈品,供不应求,同时淘汰频率也高。经济进入低迷期,很多日本人便将家中值钱的闲置物品拿出来转售,虽然曾经富贵过的日本民众在当时并不喜欢用二手旧货,但出于开源节流的考虑,也做此尝试,回收和收购二手货慢慢形成了一种产业链。

▲ 《源氏物语》是日式“物哀”文化的源头之一

其实日本人骨子里,是对无生命的物品存有情绪的,这种情绪叫做“哀”。和汉语中的解释不同,他们的祖先释义为“一切喜怒哀乐有感于心而发之声”。当“哀”的主观情感加大,从情绪性推移到情趣性的感动,在对象物之上添加“の”这个助词,同“哀”联结,预示“物の哀”开始出现。

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认为:心有所动,即知物哀。这种很微妙的感触,日本民族尤其能够体会。

当昔日挥金如土的日本人,被迫使用别人一掷千金买下、用过的旧物,这种落差感不免激起他们内心深处的物哀——物还是那个物,它的使用价值客观存在的,不会因售卖价格的涨跌带来丝毫变化;即便物品的成色差了,但使用价值依旧不受影响——这其中的禅意,令物品每一任主人皆悟出了属于自己的“哀”。

▲ 一位穿着新潮的日本年轻人在中古服装衣架前犹豫不决

在BOOKOFF店里,我不止一次遇到穿着新潮的年轻人在挑选二手衣服,他们似乎毫不避讳或胆怯。

还有街头背着90年代款的LOUIS VUITTON小号圆筒包的体面男士,走近的人都能看出包包折旧严重。这些在日本都稀松平常,买卖二手货没人会把你和“贫穷”、“寒酸”、“丢脸”关联起来。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当费解:传说有洁癖的国家,为何对别人使用过的物品情有独钟?

这个疑问,从大和民族的民族性里能找出答案。

▲ 日本每日二手奢侈品成交量可观,几乎每家中古店都积压着大量90年代生产的LOUIS VUITTON包款

无论是飞鸟时代,佛教进入日本以后与供奉神灵的活动长期共存,还是安土桃山时代,日本接纳西方文化初露影响,日本始终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传统的古老文化并没有随着外来的或者国内创造的新文化的发展而消亡,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相互融合,并共存了下来。

其中也包含“新与旧”这对反义词——到了日本人眼里,“旧”正意味着历久弥新。

 

03 去日本买二手货的中国人,是想买到什么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的20年里,中国经济崛起,生活质量日趋提升,的确出现过供需不平衡,早些年国人因赴日抢购商品闹出不少的笑话。

近年来,随着海淘的兴起,国人的消费渠道有了更多选择,思想也趋于理性,不过中国人对日本中古奢侈品的狂热,反倒有气吞山河的席卷之势。

▲ 东京街头的大黑屋一栋楼都是用来买卖中古商品的(摄影/书影)

其实像日本有名的大黑屋、Gallery Rare、Brand Off等几家连锁奢侈品中古店,全新的、当季的价格与专柜不分伯仲;限量版、断货款更具购买价值,要记得准备足够厚的荷包;还有真正有年代、已停产,且对当今与往后皆有一定传承价值的老物件,又考验人的眼光,更需要有文化和见识去挖掘。

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常见的LOUIS VUITTON饺子包、蛋蛋包、speedy、水桶包、王菲包、马靴包、圆筒包、相机包,充其量算日本人淘汰下来的过时的旧包,虽然价格低廉,但年代久远,其实极不具实用性,不仅折损程度影响观感,而且款式陈旧,一旦脱离了日本的文化背景,在物欲横流的当代中国,绝对拿不出手。

▲ 小红书上充斥这类日本中古店购物攻略,有些利用照片和低价博眼球,有些透过照片都能识破老旧的成色

一些人却不这么认为,至少能满足时下中国想跻身中产者的物质追求,一个专柜正品的价格就能买上几个中古奢侈品包,以量取胜的确诱人。加之网上各种日本中古店探店视频、购物心得在大肆渲染,“中古店”三个字被镀金之后,刚实现财务自由的中国人成了日本奢侈品中古店的主力消费军。

为什么人们会大量消费物质产品呢?早期的理论家认为是为了藉由拥有比他人更多,进而满足对地位的渴望。可见这种被夸大吹嘘形成的“赴日淘金热”背后,反映出发展中的中国国民急于获取身份认同的焦虑。

▲ 法国一奢侈品专卖店开门的场景,据报道在场的中国消费者占了大多数

中国人之所以爱买奢侈品,一个无法忽视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富裕人群越来越多,中国的富人群体数量位居全球第二。胡润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大陆资产超过1000万的有82.5万人,超过1亿元的有5.1万人,超过10亿元的有将近2000人。而奢侈品的价值不在于产品本身,在于产品带来的社会承认感。

东亚文化里个人价值需要社会承认,这就是为什么奢侈品特别畅销的原因。日本泡沫经济期间国民消费膨胀尤其典型,泡沫破灭后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进入平成年的低迷,投身令和年的未知。

▲ 80年代末日本街头时髦的女郎,以及她们人手一只奢侈品包

当下日本社会过剩的二手奢侈品是一个时代曾存在的证据。后来?后来居然成了成长中的我们必迈过的坎。(醚me

发布者                           我也要免费发布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