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仓:坚持“捡破烂”十年,“回收站”变成文艺地标|创业
“捡破烂” 这件事,杨函憬坚持了十年。从旧家具回收爱上了收集复古物件,从个人收藏品变成了厦门等地文艺地标,从爱好变成一门生意,杨函憬一开始也没有想到。
留着长头发飘逸胡须的杨函憬看上去俨然一个不入世俗的艺术家,但他称自己是一个在文创路上理想主义创业者。2007 年,杨函憬带着行囊来到文艺之都厦门,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物色到了老城区一片老旧的别墅区,他想打造属于理想主义的乌托邦,五年间他们尝试过联合办公、小画廊、酒吧、民宿,这一切都在外人看来很美好的生活,杨函憬过的并不如意。“没有盈利空间就没有生命力,只有情怀是不够的。”
五年之后,别墅区 “乌托邦” 破产,杨函憬把别墅里老旧的物件搬进了一个破旧的厂房,当旧物件与厂房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发现了 “内容与一个空间介质发生了奇妙的联系”,旧物件在厂房里有了生命力。杨函憬将多年收集的复古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物件在厂房中布置规划变成了现在的旧物仓,逐渐成为厦门文青打卡的新地标,很多人打飞的也要去的地方。
这些被杨函憬戏称为 “破烂” 的物件究竟有什么魔力,让如此多的人纷至沓来一窥究竟?杨函憬解释说,旧物是一个贩卖情感和记忆的事物,60、70 年代会觉得这是他们使用最多的物件,伴随生命大多的故事发生;80、90 年代来说,更多的是童年的回忆,妈妈的味道;而对于尚未见过的 90 后、00 后来说,这是一个时尚的符号。
“我们很幸运的找到了旧物这个媒介,它附着了大家在这 100 年间生活的痕迹,我们只做这 100 年间的实物,因为它们是带着余温的城市物件。” 杨函憬在上海飞马旅举办的 321 创业节演讲时说道。
目前,旧物仓已经开了 5 家店,拓展到了广州、珠海、北京几个一线城市。据介绍,2.0 版旧物仓是在厦门一个老的卷烟厂,面积近 3 千平方米左右,旧物仓团队将其复原成了原来的场景,复原成 80、90 年代工厂生活。3.0 版旧物仓位于广州城市中心,是由一所废弃的小学一楼改造而成。当城市中心全变成高楼大厦,很难找到这样有归属的记忆感,很多人会去寻找他们小学的记忆。4.0 版旧物仓在珠海,他们改造了一个民国戏院,保留了老的物料和结构,甚至保留了舞台,花费了杨函憬团队很久的时间来复原。
在旧物仓走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的时候,也收到了商业资本的关注,很多大型商业广场对其发来邀约。旧物仓 5.0 版是杨函憬在北京大兴的世界之花购物中心尝试的一个非商业的游乐园,面积大约有近 3 千平米左右。他把大家可能对时光记忆的场景全部模拟在里面,有十几个单元,分成 70、80 年代甚至 50、60 年代几个板块。
“旧物仓的意义是重新找到自己生活的勇气也好,生活的探寻也好,还是曾经情感的回忆也好,都是想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杨函憬分享说。
记忆不仅存在于物件中,还存在于我们的味觉中,因此,杨函憬联合企业开发了中古厨房,帮大家找到自己故乡的影子、小时候的味道。每个旧物仓都有一个复古场景的厨房,器物和食物都是从记忆中重现的。“我们发现很多原来传统的、健康的食材都不见了,大家都去餐厅吃饭,食物料理的手艺就会失传。现在每家的厨房都很小,但是我觉得厨房应该是大家分享味道、分享食物、分享美好时光的好地方。”
空间的想象力无限,杨函憬团队开设了生活美学院,将一些即将失传的手工艺变成课程分享售卖,例如陶艺、刻篆等等;旧物仓还联合工厂推出了再现计划,找到一些具有匠人精神,实用或美感的家具器物重新再生产、量化出来。除此之外,旧物仓也打造了复古的时光花园,将场景与甜品茶饮联系起来,打造商业闭环。据杨函憬介绍,目前旧物仓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门票和附加产业营收。
在旧物仓越来越个性鲜明的时候,杨函憬也收到很多大型商场和展览的邀约,但他并不急于拓店。“文创很难做成一个连锁的生意,它需要时间积累。在一个城市落足,需要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渗透到它的角落。我们希望成为一个文化地标而不是单纯做生意。” 杨函憬说道。
接下来杨函憬表示旧物仓将把重心从线下运营转移到线上运营,不管是用户积累还是电商运营都是新的挑战。“每一天都是困境,从一个坑爬出来又面临下一个考验,这就是这十年来的常态。” 杨函憬虽然这样说,但脸上还是透露着欣慰。
目前,旧物仓团队有上百人,陆续厦门、广州、珠海、北京拥有了自己的展览店铺,每家店面都超过了一千平米,粉丝超过七十万。杨函憬表示,未来将积极寻求战略合作,共同开拓文创领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