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库存洪峰效应 与 汽车营销中的压库存关系

壹库存 2021-08-13 0 626

先讲个故事:家乡有一些渔民,每年暑假的夜晚,总能一起纳凉;因为夏天水量充沛,温度适宜,鱼群容易聚合觅食,因此,总是在下午三四点就可以把当天的打渔量全部完成;相反的,冬天这些渔民往往干至深夜,甚至几日不归,因为冬季条件受限,捕鱼量大幅下跌,不得不延长打渔时间。比较奇怪的是,渔民似乎从不考虑夏天多做一些,从而冬天可以轻松一点。他们总认为,大家都这么干,这点量够了。

上一周,笔者在给团队过第四季度销量计划的时候,按要求每个市场都需要汇报最后一季度三个月的销量分配。其中A国的老总把年度计划的剩余部分在第四季度的三个月分成400,500,1500三个大数。

其实无需多言,大家一定看出来这其中的关联度。每年的12月份大家都知道是老外的假期月份,也就是工作成绩、工作效率以及销售成绩相对偏弱的月份,可以类比为渔民的冬天;当下的10月份也可以类比为渔民的夏季。如果要想避免冬季捕鱼的困难,我们需要在夏季的当下,增加捕鱼量,增加收入,来抵抗冬季的限制。销量也是同理。既然大家都知道,为何还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了,方能上下一心,重新制定工作方案,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

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还是全局性的观察视角问题

看当下,毋庸置疑是对的,数据只是环比上一个月下跌20%,但季度环比(只是预计)将大幅上升,而且有老外的背书(承诺),看起来应该ok;同比方面,与去年差不多。但是如果放到整个季度看,这样的数据分配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而且会给后续的业务造成人为的“库存洪峰”,消除这个洪峰需要带来资源的二次投入。

“库存洪峰”,是指在销量正常推进的过程中,人为或销控不当所导致的某个月度极高的生产、交付高峰,并进而导致的库存高峰;这样的高库存,事实上,要么在静止状态形成类似于堰塞湖的破坏之势,要么在消化的动态状态形成类似“特大洪峰”的全过程破坏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库存洪峰”效应。

几乎所有的主机厂都十分熟悉特定时点的静止状态的高库存(或给经销商压库)的状况,也就是本文所说的静止状态的堰塞湖。国内销售与海外销售有很多的区别,也有相同点。区别在于,堰塞湖的破坏之势的集中度。国内销售所形成的堰塞湖,完全可以通过给各大经销商分散压库存的方式,把堰塞湖的水位分散降低,从而分散表面的势;而海外销售只能通过给国家的总代理压库的方式,势的位置从主机厂转移到国家的总经销;相对压力其实没有减少。 两者的相同点是 “库存洪峰”的全过程破坏效应。

短期内的高库存,不管对于国内还是国外市场,都会构成现有渠道中的洪峰效应。这个相信大家已经有所共识。但是,消退这个洪峰会带来全过程的破坏效应,或许很多人还是估计不足。主机厂的生产、质控、物流、交付压力;经销商的资金、库存、销售压力;额外成本递增与资金占用所带来的价格压力 等,几乎都会导致经销商的价格阀门的开启。经销商本来就是堰塞湖分流的一个个湖泊,一旦湖泊开闸,那么三倍于管道正常流量之下的洪峰之威,焉能放过毫无抵抗的良田?到头来,势必是一片汪洋。

通常情况下,主机厂会在十分在意洪峰的破坏力,因此,通常都是愿意沿途对洪峰“一路护驾”,直至消化;花钱消灾的做法,此处按下不表,我们说说如何化解风险

在笔者上文的案例中,如果必须得接受400,500,1500的第四季度分月销量计划分步;意即堰塞湖不可避免要形成的状况下?我们该如何准备来最大化消除这个洪峰的破坏力呢?实际上,笔者作了三个考量

  1. 增加新渠道,即开出更多的泄洪湖泊;最好是品牌专营店;或升级混营店到品牌专营店。这是增加毛细血管及其粗细度。
  2.  
  3. 在最后一个月1500台的计划中加入新产品,比如:1500台中有400-500台是一次性订购的纪念版特殊车型,作为渠道常规1+1个月的管道铺设量(相当于在奔流而下的水流中,增加了颜色,渠道的毛细血管会很快消化,并不会形成堰塞湖)
  4.  
  5. 提前预售常规产品;通过管道中年度试乘试驾车的需求以及使用,把原本可能明年2月份抵港的试乘试驾车辆,以及这些试驾活动可能带来的销量增量,提前在10-12月中体现出来,并在事实上形成200-300台的新增销量。
  6.  

如此,或许能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能够化解这波洪峰所带来的全过程的冲击力。但这“新渠道、新产品、预售”三种方式不可能成为日常的工具,只能是年尾临时的措施,切切切不可作为日常管理手段。否则危害甚以!

其次是销量驱动的束缚问题

(可视为 狭窄框架效应 在这里的引申应用)

销量目标是指挥棒,这既是好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坏事。好事就不说了,它会很明显的让团队清楚目标方向,而努力奋斗。我们说说坏事。

坏事是说的一种自我的束缚;就比如我们上文的实际案例。最后一个季度的销量目标分解是400+500+1500, 即2400台的总量。此2400台的总量目标就是一个束缚。团队会自然的在这个目标的指标棒下,所有的工作朝着这个方向开展。一切顺利的时候,这会是KPI的一个优势;但当发生上述情况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心理玻璃顶;这个玻璃顶首先来自于海外总代理,再传递到主机厂的区域管理团队,再传递到海外业务部整体的第四季度的业务分解计划。于是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尽合理,但也能够带条件实现的业务计划与目标。

有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当这个玻璃顶通过四季度的业务分解数字,这么一层层的传递到了海外业务部整体第四季度的业务分解计划时,实际上说明了这已经是三级业务链都认可、都接受且或许团队已经努力过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个分解,基本无法大的变动。这个时候,“新渠道、新产品、预售”的三种方式,将是不得已的最佳选择。

第三是多锚点、多出路方向

锚点是海轮在锚泊时抵御风浪的一个固定点;风浪大的时候,往往会抛多个锚点,从多个方向来共同抵御风险。

销售管理的锚点,也是同样的抵御风险的思路。

首先,业务计划分解,要保证上下半年的合理;要考虑网络承载能力的缓慢增长。

其次,业务目标的KPI设置,要兼顾销量束缚问题,避免狭窄框架效应

第三,业务管道的水流(产品),要善于通过产品的丰富度,来提升销量。

第四,业务管道的丰富度(质和量),要能够保持每年持续增长的承载力。

不细谈了,纯粹个人理解,供大家参考。(国际经营老兵

发布者                           我也要免费发布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