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库存周期和阶段
库存形成阶段
由于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扬,导致产能供给逐步增加,同时高价格又抑制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放大,理性消费者开始消费前期储备的产品而减少新的采购,供不应求的情况开始改变,价格逐步见顶,库存从最低点开始上升,库存往均衡点(1)靠拢。
库存增加阶段
由于供给的刚性,新增加的产能和原有产能在持续地形成库存,而消费需求由于预期供应增加、价格回落以及其它波动性的原因(例如消费淡季)而继续减缓,供给超过了需求,库存不断上升。此时,库存高于均衡点(1),价格开始下降并低于均衡点(1)。在库存增加阶段的特点是:库存超过行业正常周转库存量并继续上升,价格继续下跌,末期,部分产能开始主动减产;同时,消费者自身库存在减少,需求潜力在逐步形成。
去库存阶段
生产者库存增加到自身难以承受,盈利状况开始恶化,就会减少生产、大幅度降价促销、甚至部分产能退出市场,整体供应主动减少。此时,供应增加的速度下降,供应速度小于消费者消耗的速度,库存达到最高点并开始缓慢下降。从需求的角度看,需求总体是增长的,价格由于去库存压力快速下降,也会增加潜在的购买需求。这情况下,供应能力会减少到低于消费者正常消耗需求的水平,库存将会逐步下降,价格将会缓慢上升。部分理性消费者会预期生产者库存下降和价格见底上升,于是加大采购量,从而加速库存的下降,库存的下降会带动价格上升,进一步推动潜在消费者趁低价买入。去库存阶段的特点是:生产者库存从最高位持续下降(转移到消费者库存),产品价格先急速下跌,后持续缓慢上升,库存和价格都往新均衡点(2)靠近。
新一轮库存清理阶段
当价格和库存达到新均衡点(2)之后,一个新库存周期的起点就开始酝酿。一般而言,由于供给和需求重新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对价格的预期和实际采购都具有滞后性和惯性,新增产能投放存在“退出难”的情况,因此均衡点并不能让价格和库存稳定在均衡点的状态,价格和库存常常高于或者低于均衡点。(Leviathan)
-
库存管理和仓库管理
首先,需要将库存管理和仓库管理进行功能上和职能上的划分。库存管理主要关系的是企业持有库存物资的量,关心的是一个总的数量、金额。要对库存管理进行加强和优化,就需要结合整个供应链,例如销售的计划、生产的计划与执行,采购的执行等。仓库管理则是对仓库本身结构以及存储优化的管理与持续改进,就如仓库根据作业需求进行相应的作业,如入库引起上架、出库引起下架,仓库内的分拣执行,物资入库后放到哪些仓位等。采用SAP的架构就如下图:
如果从公司架构方面考虑,可以设置一个供应链管理部,该部门包括销售、采购、生产(加工)、质量,该部主管应当直接向VP报告。该部门直接对供应链进行管理,在合理和供应链共赢的前提下达到最低库存、最准时共赢等。另外一个部门对仓库进行管理,应当与供应链单独向VP汇报,仓库的所有作业,并且严格按照作业申请进行作业。
为什么将供应链与仓库分开,主要原因就在于两个部门的目标与方向是不一致的。尤其是在生产制造企业中,生产或销售对各自业务的保证,将极大的影响到仓库执行。如果都属于同一个供应链部门或主管,主管肯定更加倾向于保证生产或者销售,而将仓库放到次级关注,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仓库账卡物不一致,并且该问题将是个无解的死结。(或许大家有不同的意见,欢迎交流)好了,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单据的问题,根据SAP的原则,库存管理与仓库管理采用了两套单据。库存管理使用的是凭证,它能够对数量和金额进行处理并与财务、销售等进行集成,它能够产生一个类似仓库作业申请的作用。仓库中无论是上架、下架、调拨等都是用仓库内的单据,权且陈伟仓库工作单,仓库工作单按照作业申请的内容进行作业,包含了上架的目标仓位,下架的源仓位,或者调拨的源与目标。通过这两类单据实现了需求与作业的分离,个人感觉这样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业务部门如采购、生产与销售来决定我要从仓库放入/领出物资,对于仓库来说,都将不同部门的需求进行同质化归类,统一为上架/下架/调拨作业,这对于仓库作业有重要价值(对于一位仓库作业员,面对平日大量的作业,如果还要去辨别各类操作的差异,那真是要死人的)。
再来讲讲仓库管理的作业模式与高大上的自动化仓库。在我做过的项目中,针对仓库的作业主要使用的两种方式:一种是记账式,一种是引导式。记账式就是先作业,再记账(仓库的账哦,包括物料、数量、仓位、状态),特点就是简单实用,只要有强力的标准化作业规范,再辅以PDA操作,这种作业方式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对人员的要求也可以比较低。引导式是仓库管理系统根据作业申请和作业“策略”预先制定需要上架或者下架的仓位、数量、批次,然后仓库人员依照生成的作业单进行作业;完成作业后予以确认;这个类型对于作业效率、仓库优化就更加合理,但是前提是需要有一个很好的仓库作业“策略”,“策略”决定了上架的仓位放到哪里,下架的物资从哪些仓位取。下图是SAP中提供的“策略”,不过大多数时候都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定制策略,这就考验空间思维的时候了,而且非常有趣。
上架策略下架策略
当然,如果有自动化仓库作业设备,那就更有趣了,设想你坐在电脑前下个单,自动化的配料车嘎吱嘎吱把货盘周转箱拖到你的面前,想想就有点小激动。
仓库作业并不只有上架/下架记录仓位,还有分拣、包装等环节,都是为了实现更准确、更快速、更有效率地收进来或者发出去。讲起细节来就收不住了。接下来在聊一聊无线与PDA的问题,如果你们已经有了一套很舒畅的仓库管理系统,那无论是使用条形码还是使用PDA作业都是相当方便的,甚至可以说除了钱多钱少之外其他都没问题。我最近在给一个企业的项目中,为他们的仓库应用了条形码与PDA,条形码使用了一维码(为什么不使用二维码?这个不是技术原因,是钱的问题和时间的问题,不过一维码和二维码本质上就是扫描多次还是扫描一次的差异)与PDA。仓库在执行上架、下架、调拨、盘点等作业时,都依据库存管理层产生的作业申请(凭证)选择源仓位与目标仓位。所有的作业都实现了无线化。这些都是在SAP的平台上实现的。我个人认为SAP的无线方案还是很不错的,以前使用字符方式,现在可以使用Web方式。这次项目的执行,就使用了Web方式,各种需要在PDA使用的程序,都可以在平台上开发完成,而不用考虑PDA系统的种类,自我感觉非常方便与易用,一次开发,多平台使用。
贴个图看看:
讲了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我们在返回来讲讲企业如何实现自身的库存管理。首先从战略层面,企业要做好供应链的整合;其次,企业层面既要设立合适的组织架构和制度,还有要实现供应链伙伴的信息共享和执行计划等;第三,执行层面当然就是很多的技术支持和作业指导啦。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企业供应链的建设与优化方面的问题,上面的回答纯属忽略各种因素后的纯方案探讨,至于可执行性就只能呵呵了。(陪戎校尉) -
为什么一边是去库存,一边又是大城市房价越来越高?
律师的答案切中要害,却不够深入,这确实是个三方问题,但这三方的关系却又错综复杂。作为一个资深的房地产从业者,我大概有时候能够体会政府的苦心。那么下面我就说说我的看法。既然是个三方问题,我们就从三方的利益角度分析一下。
1.政府角度。
首先在中国,政府的政策往往决定了房地产的走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就像题主说的,其实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并不能单从房地产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是从全社会角度考虑问题,其实这也就解释了题主所说的有时候看起来自相矛盾的事情。早些年,确实是因为土地财政的本质,导致了地方政府依靠卖地获取利润,一方面拉动地方投资或者说GDP增长,另一方面依靠地产商来打造公共市政配套。却也从本质上让地方政府过于依赖土地收入,导致我们看见很多缺乏产业的地方政府,越卖地越难受,卖到后面越难卖,这也是根本上造成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两级分化的原因之一。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所以会有定向将准,调整产业结构的一大波举措。其实天天看新闻联播,都可以看出,各地都在整所谓的调整产业结构,其实这就是政府希望从根本上缓解(都不能说解决)土地财政带来的弊端。
但是,调整产业结构是需要时间的,不是这个月说了下个月就能完成的事情,而且不能因为调整产业结构,就让老百姓没饭吃啊, 这种事情中国政府以前干过,就是在建国之初“赶英超美,大炼钢铁”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结果是什么,大家心知肚明。所以不能因此就放弃曾经作为地方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而且今年因为这个问题,而且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半年的GDP增长已经到了7%。
而且随之而来的问题已经凸显,大量制造业工人失业,大学生就业难,这些不是影响百姓的大事是什么?曾经我们取笑过中国是稳定压倒一切,你想想如果有大量的失业游民,又有一大堆网络喷子,不是社会不安定因素是什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今年陆续出台了一大堆房地产相关的政策,表面上目的是去库存,实际上是给开发商去打一针强心剂。为什么这么说?2.开发商角度
第二个原因就回答了题主的题目了,因为早年三四线城市相对跟风比较多,导致目前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压力相对值巨大。为什么是相对值呢,假设说上海库存是30万套住宅,某三线城市库存10万套住宅,但是上海一个月可以卖20000套,但是三线城市一个月卖2000套,怎么比?所以房企对于三四线城市就谨慎得更加谨慎了。所以为了同样一个政策,在不同城市造成的影响就是不同。三四线城市最大的问题是经济的本质问题——供需问题,你就算出台政策,已经有好几套房子的购房者凭什么还要买呢,所以政策其实对三四线城市用处不大。但是对于本来库存就良好的一线城市,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楼主所说的房价提升。因为开发商不傻,买房的人越多,开发商信心越足,商人都是牟利的,一线城市房地产环境本来就没有那么恶劣的情况下,首要做得当然是提升利润啊。而支撑这一切的背后,都是购房者。
从2014年开始,开发商拿地的意愿就在不断地的降低,这导致了几个问题。一个是地方的GDP受到影响,而受到影响的结果刚才已经讲了。而为什么开发商拿地意愿降低,我分析有几个原因,第一的其实就是开发商对于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比购房者更加悲观谨慎,不要看房地产几个大佬还在鼓吹未来白银十年什么的。我相信他们说的不假,但是我们说未来的房地产也会逐渐形成寡头,大佬们继续是既得利益者,但是曾经在黄金十年跟着进来打秋风的那些地方小房开,才是在这波经济环境中受影响最严重的。他们会在今后两年类陆续退出房地产,就没有那么多开发商抢着拿地,土地市场怎么热得起来呢。3.购房者角度。
国家经济提升,两个很重要的助推器,投资和消费。投资在于开发商信心,而开发商信心在于购房者信心,购房者买房又属于消费行为,购房者买得越多,开发商投资拿地也更有动力,所以政府刺激政策首要刺激开发商,其次刺激购房者。就像大白所说的,购房者在三四线城市和一二线城市的心态是很大不同的。在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完毕之前,一二线城市都会是绝对的人口净流入城市,不管你怎么限制户口都没用。所以人口净流入城市,基本上城市规模的扩张导致的房价的持续飙升,是很正常的。而且房子最特别的就是它是具有投资属性的大宗消费品。不管你是不是刚需,买房的时候都会想着今后卖的时候要赚钱的。这就是购房者雷打不动的心态,有了这样的心态背书,房市就会股市有了相似点,肯定是买涨不买跌的,所以一二线城市人口流入,流入人口要买房,房价会涨,越涨越买越买越涨,就是这样的。而且房价提升也会增加消费额度,在整个中国经济内忧外患的今天,这是政府不想为却不得不为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看今年一二线城市房价飙升,政府持的不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么。
-
哪些行业将率先迎来库存拐点? 疫情过后的投资机会!
疫情深刻的影响了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今天我们就通过疫情冲击前后工业企业库存变化来分析行业可能存在的拐点。
疫情对不同行业库存扰动有明显的差异性。大致来看,我们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是企业库存趋势未受到明显影响的行业。譬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计算机、 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家具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等。这些行业库存未受到疫情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需求出现边际改善趋势。
二是企业库存受到明显影响,出现先快速加库存,但疫情缓解后快速去库存行为。 譬如汽车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 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等行业。
这一部分行业主要集中在中游制造和中游原材料部分,这些行业库存在疫情冲击 下显示出较大弹性。汽车行业库存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受到需求端持续释放的影响,导致其下游去库存较快而上游被动补库存情形。但是从有色金属行业来看,更多体现为上游生产端驱动需求扩张带来原材料去库存较快, 而下游产成品库存仍处于不断扩张状态。
三是企业库存受到明显影响,出现先快速加库存,但疫情缓解后去库存偏慢的行为。譬如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 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和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等行业。这一类行业主要集中在中游工业品和下游消费品,主要是受到疫情扰动后,出口恢复偏慢导致库存难以快速去化。
从中国物流联合会 PMI 分项数据来看,2020年 3月份以来出口订单明显萎缩是导致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纺织服装等行业库存上行和难以去化的主要原因。
哪些行业将迎来库存拐点?
基于疫情前后企业库存变化趋势,我们分类为企业库存趋势未受到明显影响的行业,企业库存出现先快速加库存,但疫情缓解后快速去库存行为和企业库存出现 先快速加库存,但疫情缓解后去库存偏慢的行为三类。那么哪些行业将迎来库存拐点呢?
从宏观库存变化来看,当前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企业库存底部,预计将会在 2020年四季度或者 2021年一季度,企业库存能够恢复到 2019年 11月份的底部区域。
第一,基于上述宏观库存周期的基本判断,结合前文对疫情前后行业库存周期变化,未受疫情明显影响或者受疫情明显影响但库存表现出明显弹性的行业更有可能迎来库存拐点。如受益于行业需求景气向上的汽车制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
第二,由于复工复产加速以及出口未能全面复苏的影响,部分行业生产端恢复快于需求端,这就导致企业去库存偏慢,预计需要等待更长一段时间才能迎来库存 拐点。如偏中游工业品和下游消费品的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纺织服装等行业。
投资策略:重点关注出现需求和库存剪刀差出现拐点且市场 表现有望向好的行业 。
从三种类型的库存性质分析,结合企业面临的需求变化,从投资策略上来看,我们要重点关注出现需求和库存剪刀差出现拐点且市场表现向好的行业:
一是重点关注库存未受到疫情明显扰动,行业需求和库存两端同步改善的饮料制造和农产品加工行业;
二是积极关注行业需求同比改善同时伴随库存较快回补的汽车、电子、化工和有 色金属等行业;
三是密切关注行业需求同比改善但同时伴随着库存仍处于相对高位的通用机械、 专用设备和包装印刷等行业。
今天的分析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羽龙投研)
-
把去库存的希望寄托在农民工身上,这是很讽刺的?
不够住?不存在!
中国的房子已经过量饱和,房地产市值已经超过400万亿,相当于美欧日的总和,但是房价仍居高不下,有钱的人囤积着多套房等着爆炒后再卖出,而刚需们辛辛苦苦卖命赚钱却只能望房兴叹,不是因为房子太少不够住才把房价撑高,而是相关人士和炒房客霸占了刚需的房产资源把房价哄抬高起。更多开发商和炒房客总是变着法子忽悠老百姓,他们常常会说现在不买以后的价会更高,因为未来还有2亿到5亿的农民工要进城买房,你想这么多人来买房那么房价肯定要涨的,专家们更是常常唱出同一个调调,你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高达70~80%,而我们2018年末的城市化率才59.6%,城市化率还有很大的空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房地产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所以房价只会上涨。
实际情况如何?
实际上这种照葫芦画瓢的论调,相当于在西方国家的城市模型上涂颜色,真正用到我们的国情上那是没有实际效果 ,中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人均不到10亩,14亿的人口有8亿在农村,农村占了国土面积的八成以上,要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必然会造成城市资源的紧张、农村资源空虚,就如同跷跷板一样,大量的人群涌向一头的时候,必会引起崩塌效应。
西方国家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城市化,他们城市化有发达的农业和制造业为后盾,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口就业合理分配的过程。而我们完全不同,在近16年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当中,农业并没有作为国民经济来抓,我们每年进口的粮食高达1.5亿吨,粮食都不能自给,让农民放弃农业去搞城建完全是不现实的,制造业和工业还在摸索发展中,几亿农民进城,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就业职位来安排,就业安排不了,哪有那么多的高收入来购买炒糊了的房子?加之之前的年轻人该进城的都进城了,或就业或打工,如今进城的农民多部分是老弱妇儒,老弱妇儒哪有那么多的购买力?目前的情况是有钱人把房子炒高之后想卖给穷人,但是穷人买不起,最后只能是有钱人把房子再卖给有钱人,然而每个有钱人都是有几套甚至几十套房子,这必将会形成越来越多的房子空置的怪圈。
所以,指望农民工进城去库存是不现实的,也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应该尽早出台空置税,把房地产资源合理化、市场化才是去库存的出路,虽然这会损伤部分人的利益,但是总比死扛着要好。(晚风流恋)
-
经销商库存大降,汽车厂商却高兴不起来
在汽车经销商的评价体系中,库存系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库存系数越高,则表明经销商的库存数量越多,很大程度上也表明这些经销商的销量水平很低,或者极端情况下,经销商的库存系数过高,表明厂商强行批发给经销商的新车数量过大,而经销商在终端销售中没有办法快速消化库存,导致库存量过大,经销商的流动资金被压制在库存中。所以在汽车工业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经销商库存系数过大,对于经销商和厂商来说,都是一种压力。
汽车经销商库存的警戒线是1.5,也就是说,按照本期末的库存数量除以本期的销量,得到的结果是1.5。比如6月份,一家经销商卖出去100辆新车,但是6月份一盘库,发现还有150辆库存车,那么库存系数就是1.5,也就是说按照当月销量,库存新车可以支撑销售1.5个月。2018年—2020年之间,很多汽车品牌经销商的库存系数居高不下,甚至一度超过了2.0,这让很多经销商的资金流动困难,甚至被迫倒闭!
日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了6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技术,数据显示,6月份国内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48,相比2020年同期大降14.9%,库存系数低于警戒线,这也是2021年以来,经销商库存系数第一次低于警戒线。
如果是往年,国内经销商库存系数低于1.5,那么至少表明经销商和厂商之前的供求关系比较平衡和稳定的,或者说经销商的销量表现比较好,厂商也无意于通过向经销商压库来清理自身库存,也就是汽车厂商和品牌的销量也非常优秀,厂商和经销商各取所需,大家其乐融融享受市场火热带来的红利。
但是今年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就算6月份国内经销商库存系数出现了下降,并且直接降到了警戒线以下,但是相关的经销商和厂商却高兴不起来,原因很简单,今年的库存系数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厂商的供应不足,也就是说厂商想压库也没有车。
从最近的情况来看,很多畅销车企和车型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车源短缺,比如豪华品牌中奥迪、宝马、奔驰的主力车型等车时间相较于之前,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延长。小编之前咨询宝马5系(参数丨图片),等车时间已经到了一个半月左右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经销商的库存自然也就下来了。
实际上,随着车用芯片的持续短缺,很多厂商在新车产能这一块都受到了限制。在往年,其实很多厂商的畅销车型也很紧缺,但是经销商的库存系数却下不来。主要原因就是厂商给经销商的压库逻辑是,厂商给经销商批发畅销车型的同时,作为条件,将一些销量不好甚至是滞销的车型批发给经销商,如果经销商不要这些不受欢迎的车型,那么畅销车的批发数量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很多市场反响不高的车型便成为经销商的库存,而且是稳定的库存,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库存系数自然就下不来了。
而到了今年,芯片严重短缺之后,厂商内部也是将有限的芯片供应给利润高、销量好的车型,而那些本质上不受欢迎的车型则被短期内压缩产能,甚至被抛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向经销商“搭售”的情况就少多了,畅销车型紧缺、滞销车型不捆绑批发,很多品牌经销商的库存系数自然也就下来了。
当然这种情况,只是针对畅销品牌,对于那些整体销量本身一般的车企来说,芯片没有那么缺,销量也没有那么好,很多销量相对一般的品牌,其实库存系数还是很高的。所以其实对于很多畅销品牌来说,短期内的芯片短缺,对于厂商和经销商来说,算是一次清理库存,实现资金回流的机会,当然芯片短缺也不能持续的时间太久,因为畅销品牌的经销商一直缺少畅销车销售的话,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小李车评李建红)
-
国采办回应支架全国供应情况,流通库存量88万个是否有水分?
近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文回应近期有关心脏支架的全国供应情况。全文如下:
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采平稳实施
中选产品供应充足
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采结果实施以来,总体进展平稳,价格显著下降,中选产品供应充足,群众明显受益。近期有财经类媒体报道集采后中选支架短缺,使用《心脏支架困局:以前没钱做手术,现在有钱没支架》的误导性标题,以偏概全“博眼球”,质疑改革成效。为使公众了解实际情况,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以下简称联采办)披露2021年1月以来冠脉支架集采中选结果实施的主要情况。
一、中选冠脉支架总体供应稳定
总体上看,中选企业根据医疗机构需求量认真组织生产供应,各种型号的支架总体供应大于采购需求。
(一)医疗机构使用情况快于预期。2021年1-8月,医疗机构共使用中选产品(全部为铬合金支架)110万个,相较集采前去年同期数量(71万个)增长54%,使用总量已超过全国全年协议采购量(107万个),患者切实用上了降价后的支架。
(二)出厂供应情况总体较好。2021年1-8月,中选企业已出厂供应中选支架198万个,达全年协议采购量的1.8倍以上,为医院实际使用量的1.8倍。出厂供应量扣除医疗机构使用量后,流通和库存等环节达88万个,供应充足。从全国来看,各种规格的支架均有库存。集采前后,各种长度、直径规格支架的使用和出厂供应结构与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
二、冠脉支架集采改革成效明显
冠脉支架集采是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的第一单,改革成效明显。一是群众获益明显。冠脉支架集采中选产品价格显著下降,群众负担显著减轻。据北京市测算,接受支架植入的患者平均个人负担下降1万元。同时,很多原本用不起支架、用不起铬合金支架的群众也用上了“质优价宜”的铬合金支架。二是医生阳光收入增加。冠脉支架集采后,部分原来冠脉支架植入手术收费标准较低的省份上调了收费标准,叠加医保支付结余留用、支付方式改革等机制,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在工作量稳定的情况下阳光收入有所提高。尽管对部分医务人员而言,增长的阳光收入可能比不上原来的灰色收入,但阳光收入让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更有尊严,也有助于理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三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集中带量采购有效治理了价格虚高问题,净化了流通环节,优化了营商环境。本次集采共11家企业参加投标,8家企业中选,获得80%的市场份额,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同时为未中选企业和新进入市场的企业留出足够的市场空间。
三、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
集中带量采购改变了原有的流通模式,需要生产、配送、使用等各方加强协作,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适应新的机制,在磨合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因改革而受到格外关注。一是生产、配送与使用方对集采模式的变化尚在磨合中。集采前支架价格虚高,支撑了配送企业提供“随叫随到”、随时补货加赠送的“保姆式”服务。集采挤出流通环节灰色费用后,生产厂家、配送企业和医院回归正常、平等的购销关系。新的机制要求配送企业利用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提升货源投放效率和精准性,也要求医院加强院内耗材备货、使用、盘货、补货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目前,供应链上各相关方的衔接仍在相互适应中,也使个别型号支架出现临时性紧缺。二是部分医院高价药物球囊使用快速增长。监测发现,冠脉支架降价后,药物球囊虽然使用总量不大,但增长速度很快,这既有临床发展的合理增长,但考虑到药物球囊价格在2万元左右,不排除其他非正常因素导致。
对于中选支架供应问题,联采办一直在会同相关部门、企业和医疗机构努力解决,已经取得明显改善。下一步,我们将协同各方采取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完善冠脉支架集中采购和使用相关工作。一是进一步强化中选产品生产、配送能力。联采办将会同省级采购机构密切监测中选产品采购、配送和使用等情况,要求中选企业严格履约,适应需求调整产能,压实中选企业供应配送责任。二是推动医疗机构提高内部管理精细化程度。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医疗机构加强采购和库存管理能力建设,提升信息传递和采购运转效率。三是规范药物球囊使用。会同相关部门规范药物球囊使用,推动地方开展药物球囊集采,对使用药物球囊非正常增长的医疗机构加强监管力度,必要时函询约谈。
我们欢迎广大媒体在尊重事实基础上,客观反映情况,加强舆论监督,共同推动改革走向深入。同时,我们呼吁各方全面看到新的改革形势和趋势,共同发挥建设性作用,共同维护集采改革以来行业内逐步形成的风清气正的购销环境,造福广大患者。
江苏医械圈评论
我们举双手赞成关于全面实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治理高值医用耗材的决策部署。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执行于2021年1月1日开始执行。作为国采第一个品种,改革成效明显:一是群众获益明显;二是医生阳光收入增加;三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但是从国采办回应全文来看,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1、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出现某些地区一定数量的医院支架配送供应不上?江苏省医疗保障局于2021年6月30日发文关于加强国家集采冠脉支架中选产品供应保障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强和保障供应。
2、1-8月份医疗机构共使用中选产品(全部为铬合金支架)110万个,有哪些中标企业是超额完成的,有哪些品牌是没有及时供货的,国采办应该给出对应中标企业的详细数据回应公众。正如江苏省医保局6月底文件已经要求医院扩大品种选择范围。医疗机构对原约定采购品种不能正常供货的,可根据临床需求从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其他中选品种中采购适宜产品,采购量计入年度合同约定采购总量。
3、中选企业已出厂供应中选支架198万个,出厂供应量扣除医疗机构使用量后,流通和库存等环节达88万个,这个88万数据是厂家提供?还是国采办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统计,是否有水分?作为产品相对单一且灭菌包装产品,在平台或是医院库存量是使用量的0.8倍,差不多是6.4个月的使用量,冠脉支架现在属于微利产品,中间流通环节谁还会囤货?生产企业和流通平台的知情人员可以解读解读,是不是有88万个产品已经出厂在流程平台或是医院?
最后建议国采办建立相关的库存数据申报平台,同时再联动药监生产企业一物一码的数据库以及海关进口产品报关数据库,就可以看到最真实的数据信息。
关于加强国家集采冠脉支架中选产品供应保障的通知
各设区市医疗保障局、相关中选企业、医疗机构:
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配套措施的意见》(医保发﹝2020﹞51号),为加强冠脉支架中选品种在我省供应保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扩大品种选择范围。医疗机构对原约定采购品种不能正常供货的,可根据临床需求从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其他中选品种中采购适宜产品,采购量计入年度合同约定采购总量。在确保年度约定采购量完成基础上,可在剩余20%采购量中,采购其他价格适宜产品,满足临床急需。
二、落实供应保证责任。生产企业及配送企业应强化保供责任,及时响应采购需求,确保供货品种规格型号齐全。对于医疗机构单品种约定采购量大于100根的,生产企业应保证该院品种全规格型号备货周期不少于1周。
三、严格失信行为处置。落实国家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要求,对于未能按要求保供等失信行为,视情节严重程度,采取书面提醒告诫、公开披露失信信息、暂停挂网、限制或取消投标、配送资格等信用评级处置措施。
四、加强供应情况监测。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及其配送企业应及时向当地医保部门反馈支架生产供应使用情况。各设区市医保局要加强对区域范围内冠脉支架供应情况监测,重要情况及时上报。(江苏省医疗保障局)
-
如何告别传统销售快速去化车位库存?
传统车位销售模式 急需变革突出重围作为国家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处于存量高企的今天,普遍面临的现象是:占总货值10%-20%的地下车位去化,各开发商都在为车库绞尽脑汁,但始终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说到车位的营销策略,开发商多以降价、促销、送礼品来进行销售......,去化效果不但不明显,反而加大了业主对开发商的不满与反感。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房企高管坦言:“目前房地产行业需要消化这些车库至少需要大几年时间,但去库存背后还需要利润做支撑,越来越多的房企正步入库存怪圈。”在这个互联网信息时代,各行业都在做资源整合,跨界合作,而房地产的车位去化还停留在传统的营销式上,急需变革。“车位天使”创始人银仿也正是洞察了行业痛点之后,以创新的“车位天使智能营销工具+免费快销模式”为开发商及代理商带来快速去库存的解决方法;不但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开发商、业主、房产代理商”多方格局,还能让线下没成交的业主转移到线上,天天对业主进行营销,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车位天使”颠覆传统车位销售模式,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因此,我们最新最有效车位营销方法有3种:1.转移需求法2.观念破碎法3.营销常态法。首先,转移需求法就是通过我们的免费快销模式来实现的。
我们以10w的车位为例:业主零首付,获以下权益:①拿10万豪礼;②送10万汽车;③返10万现金;⑤得10万车位。
其次,观念破碎法和营销常态法就是通过车位天使这个智能营销工具来实现的。1.车位天使就相当于一个售房部,只要把业主导入我们车位天使系统里去,我们就有办法让业主在线上时时被我们营销,系统会定时定点给业主推送一些有用的有价值的车位资讯和视频,从而将业主错误的观念进行破碎。
2.营销常态法就是我们车位天使一年365天,天天对业主进行营销,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及时间成本,后台可查看业主活跃数据,一达标就可以做一次促销活动,从而精准成交,节约成本。
轻松化解车位销售难题,完美实现三赢格局:对开发商来说,实现不降低成本低风险快速去车位库存,存量资产快速回款变现;对业主来说,既能得到车位又能拿到与车位同等价值的赠品、现金券以及抽取汽车的机会;对代理商而言,多了一个赚钱的渠道。也就是我们让开发商快速回款,让合伙人包赚不赔,让消费者可以免费。未来,互联网+车位营销是新趋势!(橘子情感研习社)
-
2021年8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CBMI)
日前,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发布的2021年8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为99.5%,该指数在上月触底反弹后,本月再度回落,且跌至2020年3月份以来的最低,显示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下行压力较大,特别是终端需求持续低迷,需求不足矛盾导致市场进一步调整。
各分项指数中,供应指数、销售指数和库存指数均有所回落。从本月指数的变化情况来看,多地限产政策逐步落实,供给端收缩给市场带来一定的提振,但宏观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多地疫情复发,叠加局部洪涝天气影响,需求迟迟未见起色,导致8月份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延续供需两弱格局,继续下行调整,与预测基本吻合。
进入9月份以后,需求端有望迎来积极的变化,随着传统的施工旺季的到来,以及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提速,“稳增长”的力度或有加强,终端需求环比应有回暖,预计市场运行有望企稳回升。
数据来源:中物联、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商品供应继续下降。
2021年8月份,大宗商品供应指数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至99.5%,跌至近八个月以来的新低,显示受到天气、疫情、限电、限产以及商品价格波动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商品生产受阻,产量减少,商品供应持续下降。
从各主要商品来看,钢铁和汽车供应量继续减少,铁矿石、有色金属供应量出现下降,煤炭和化工供应量开始增加,成品油供应量继续增加,且增速加快。本月钢铁、铁矿石、有色金属和汽车供应量较上月分别减少0.8%、1.6%、1.3%和3.6%;煤炭和化工供应量较上月分别增加1.5%和0.2%;成品油供应量较上月增加4.1%,增速加快1.2个百分点。
商品销售压力加大。
2021年8月份,大宗商品销售指数为98.7%,较上月下跌0.8个百分点,商品销售量连续三个月呈现下降态势,显在传统淡季需求的背景下,月内多地疫情反弹又进一步影响了市场需求,终端企业采购越发趋于谨慎,市场订货积极性明显降低,成交明显减弱,商品生产企业订单组织压力加大。各主要商品中,钢铁、铁矿石和成品油销售量继续减少,煤炭和化工销售量虽有所增加,但增速出现减缓,有色金属销售量继续增加,且增速加快,汽车销售本月止跌回升。本月钢铁、铁矿石和成品油销售量较上月分别减少3.6%、4.2%和3.1%;煤炭和化工销售量较上月分别增长0.9%和1.6%,增速较上月分别减缓2.8和1.5个百分点;有色金属销售量较上月增加3.4%,增速加快0.7个百分点;汽车销售量止跌回升,较上月增长1.2%。
商品库存增速减缓。
2021年8月份,大宗商品库存指数为101.5%,指数较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但仍为近六个月的第二高点,显示当前虽需求持续低迷,但供应端持续减弱,令商品库存增速出现减缓。不过,整体来看,国内大宗商品市场整体库存量已连续三个月呈现上升态势,只是各月增速有所变化,显示当前国内大宗商品市场整体供库存仍在积压,商品去库存的难度较高。
各主要商品中,除有色金属库存量有所下降外,其余品种均呈现上升格局。本月铁矿石、成品油和化工库存量较上月分别增长3.7%、3.3%和2.3%,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1.8、1.6和1.4个百分点;钢铁和汽车库存量较上月增长0.9%和0.2%,增速较上月分别减缓2.7和0.7个百分点;本月原煤库存量止跌反弹,较上月增加0.4%;有色金属库存量则较上月减少0.9%。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中商情报网)
-
EPR系统篇:我接手了一个烂尾楼
在工作中,经常需要接手一些遗留下来的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存在着不少问题。本篇文章作者结合亲身经历,根据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拆解解决过程,与大家分享如何快速有效的接手项目。
一、项目背景
中途接手一个已经在开发中的ERP项目,收集到的信息如下:
- 该项目原本由不存在相关经验的产品和技术进行跟进,且短期内不会有专业供应链开发入职;
- 业务方非常不满意,认为开发进度缓慢,无法有效支持开展业务;
- 当前库存混乱且长期无法解决,财务做账困难,且无法进一步分析该项目运营情况;
- 运营该项目的团队此前没有类似经验,相关业务流程及规范不完善;
- 收银系统为外购部分,生态比较闭环,不适用我司实际情况;
- 第三方仓库为外包,仓库管理混乱,仓库账面库存和实物不准确。
基于以上情况,该项目目前产出的成果质量问题严重,人力储备不足且不专业,运营管理及仓储管理混乱,可谓是内忧外患;因此优先考虑收尾并关闭项目,重新外购一套成熟系统;但最终出于成本的考虑,公司还是决定继续自研。
二、项目开展规划
既然已经定下继续自研,因此进行以下方面准备:
- 收集当前所有相关方的业务瓶颈及功能述求,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 结合已有成果及业务述求,对系统功能框架,数据流,表结构进行整理,重新制定整体框架;
- 向公司申请更多产品及技术资源,包括招聘专业的人才;确保有足够且有经验的人力。
- 进行以上准备工作后,开始着手对系统进行优化及完善;整体方向以稳定原有业务功能为主,其次开发新功能满足业务刚需。
三、库存问题根本原因分析
目前已知的实际情况为:门店与ERP系统库存不一致,仓库与ERP系统库存不一致,门店账面与实物库存不一致且差异较大,仓库账面与实物库存不一致且差异较大。
对于门店系统或仓库系统实物与账面不一致的情况,可以通过对门店/仓库进行盘点,找出盘点差异数值比较大的库存记录,通过与业务及三方系统开发核实查找问题;这里不详细展开。
对于ERP系统与门店或仓库库存不一致的情况,理论上可以通过对比两边系统的库存变动明细,来发现库存变动确实或数量有差异的场景;但由于缺少库存变动明细数据,因此我们决定对比库存差异变动趋势来发现问题,若两边库存的差异在逐步扩大,则该商品库存在两边系统的库存处理可能会存在问题。
1. 门店库存差异分析
库存对比监控:拉取每天凌晨门店库存数据与ERP门店库存进行对比,计算当天库存差异值,第二天再次拉取数据并计算差值;相邻的两天库存差异纯在的变动即delta值;当delta值不等于0的情况下,则代表该商品的库存处理在门店系统和ERP系统存在差异。
通过对异常库存的商品出入库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库存差异原因如下:
1)门店部分收货,但是门店系统回传的实际收货数量=应收数量,导致ERP库存偏小
根本原因:部分收货时,门店系统回传数值错误。
2)门店负库存销售,但是ERP系统不允许负库存出库,且相关单据未做进一步处理
根本原因1:门店日常实物与账面不一致,但为了保持正常业务进行,需要临时负卖。
根本原因2:配货单下发到门店系统,门店未验收即开始上架销售。
根本原因3:由于系统记录的商品条码错误,导致商品无法扫码出库,重新建一个商品用于出库。
根本原因4:仓库送错货,门店从不知来源渠道收货并销售。
根本原因5:门店入库大包装商品,但按照小包装出售。
3)门店盘点及报损数据未处理,导致数据偏大
根本原因:门店系统进行报损和盘点,但是相关单据并未被拉回ERP处理。
2. 仓库库存差异分析
同门店差异分析方法,对ERP和仓库库存差异变动进行分析,发现库存差异原因如下:
1)仓库部分发货时,EPR冻结库存未释放,可用库存偏小
根本原因:ERP采购单未能同步WMS采购单完结状态,并释放冻结库存。
2)ERP不允许库存为负数,两边库存总数不一致
根本原因:WMS出库单重复回传至ERP处理,导致库存偏小。
3)WMS自建单据的其他出库操作,数据未同步至ERP
根本原因:WMS系统进行报损和盘点,但是相关业务未同ERP进行对接。
四,库存问题优化 1. 问题优化方向
经过以上差异数据监控对比及根本原因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
- 对于仓库和门店系统产生的问题提出,并要求三方系统进行优化或规范。如:数据回传不能重复,部分收货时回传数据修正等。
- 对于系统已有功能的问题进行修复,包括:冻结库存处理,负库存处理等。
- 为各种异常场景梳理业务流程,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并进行相关功能开发。
由于前期缺少监控措施,导致库存出现异常,相关问题未及时排查,最终库存差异越来越大;因此需对监控措施进行完善。
2. 监控措施完善
结果层面:通过每日定时导或拉取wms及门店系统库存数据,记录相关库存差异值,delta值,生成库存异常记录,并将汇总对比结果推送至企业微信;技术每日检查相关数据,若已处理则提交处理结果并修改状态。
过程层面:对重复回传出/入库单结果,回传出/入库单且可能导致ERP库存为负,两种情况做监控,监控到异常情况,则直接推送告警信息至企业微信;此外由于门店负卖情况比较多,所以对于无法出库的单,增加页面集中展示,便于业务集中查看及处理(理论上门店系统自动生成调整单更合适)。
3. 库存问题解决方案
1)商品多规格/中小包装方案混卖方案
入库时,确定可能最小售卖单位,库存即以该最小规格进行存储;(防止可能出现的中包装卖到一半,需要转换成小包装去卖的场景—该场景下只能换一个商品去销售了)—这里的最小售卖单位原则上是能划分多细就多细,以防止后期可能出现问题。
以上最小规格商品创建后,若后续需要按照中包装或多种商品组合出售时,可以创建组合商品;组合商品由上述最小规格的商品组成,但可以独立设置价格及商品信息进行出售;当商品下发至门店系统时,组合商品也需要下发。
2)门店负卖解决方案
销售排队出库,库存足够则直接出库,并生成出库单;库存不足则状态为待出库,定时轮询直到库存满足再进行出库,并生成出库单和扣减库存(考虑到出库单也需要取成本价,因此取不到成本价的情况下,也不能生成出库单)。
此外为了确保库存能准确体现,可采取类似于在途库存的形式,在相关库存汇总报表里面,展示“待出库数”(考虑增加“待出库库存”表,便于页面展示时汇总统计待出库库存)。
对移动加权平均价的影响:库存总价值还是为正(因为还没真实出库),移动加权平均价也为正;计算移动加权平均价的时候,不考虑在途和待出库库存(若直接允许库存为负数,则会同时存在正数和负数的库存明细,影响移动加权平均价的计算)。
3)门店在途库存和冻结库存
重新检查并设计在途库存和冻结库存逻辑。
在途库存:仓库或门店入库业务单据生效后,即增加在途库存(总库存不变);当业务单据取消或完成入库后,减少对应数量的在途库存(总库存伴随入库单回传后增加)。
冻结库存:仓库或门店出库业务单据生效后,即增加冻结库存(总库存不变,冻结库存增加);当业务单据取消或完成出库后,减少对应数量的冻结库存(总库存减少,可用库存=总库存-冻结库存)。
4)商品资料存储及下发方案
商品下发跟采购单/调拨单/配货单走,否则没有入过库的商品,就会被业务盘点等,导致无缘无故增加库存,或在被盘盈/盘亏时,对应的盘盈入库单无法取到成本价,此外还可以避免门店在门店没有收货的情况下,就直接销售出库了。
正常使用商品名称,规格,条形码,生产厂家,批准文号其中的一项或多项来确定商品的唯一性,但是商品ID需要与这些信息区分开来,便于必要时刻对商品信息进行修改(如商品条码录入错误);商品ID一般用商品分类+固定长度数字的组合,作为通信的唯一ID。
4. 系统功能完善
1)门店收货异常
门店入库单回传至erp系统时,拉取原仓库配货出库单,对比数据并自动生成差异记录,对于差异记录可在仓管进行定责后,自动生成入库单和出库单下发至wms系统(可根据单据类型对不同单据进行虚拟出入库)。
2)仓库报损
由于仓库那边不支持上传报损数据,因此,从erp系统推送报损数据至wms系统;业务操作层面由仓库确定报损的商品后,发邮件至仓管员,仓管员在erp系统上创建报损单,经过相关审批流后,通过出库单的形式推送至仓库进行出库。
3)仓库盘点
由于仓库那边不支持上传盘点数据,因此,从erp系统推送盘点数据至wms系统;业务操作层面由仓库确定盘点的商品后,发邮件至仓管员,仓管员在erp系统上创建盘点单,经过相关审批流后,通过出库单+入库单的形式推送至仓库进行出/入库。
4)仓库内移库
良品/残次品切换:为了便于仓库的作业,同时提供更精准的库存给业务方参考;库存分为两种:良品,不良品;其中良品可用于正常出库作业,不良品可用于报损及退货等;对于ERP系统来说,需要区分以上两种商品状态(也有用库存来区分的),所以当仓库做移库或库存调整导致商品状态变更的情况下,WMS相关单据同步回ERP进行变更。
商品批次控制:为了精准控制仓库的不同批次不同效期的商品数量,库存按照批号(有效期至)进行存储。
5. 库存处理框架
对库存相关处理框架进行改造,分为业务单据-出/入库单-库存的结构;在业务单据产生后,可以直接下发至下游仓库和门店系统,门店和仓库出入库单回传,必须先生成出/入库单,并根据出/入库单对库存进行调整。
对于业务发生在其他系统的(如门店销售,仓库报损及盘点等),统一拉取业务单据存储并排队进行出库,若库存满足则生成出库单后再进行库存调整操作。
五、结语
经过以上的问题查找-分析-解决,基本完成对库存的处理框架的优化,但是整个过程还是比较艰辛且阻力比较大。
由于项目前期严重质量问题,需要重新树立团队信心,取得业务方谅解并降低其期望值;在详细的解决方案上,落实到具体的业务操作流程及管理规范,以确保最终方案最终能落地;此外,需要持续对使用方进行培训及考核,包括集中培训及考核(制作问题并给业务方进行填写)等。(不桡)